乐水轩吧 关注:199贴子:6,945
  • 10回复贴,共1

【乐水轩-诸子百家】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名家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名家其实在中国文化的大家庭里,一直是不受其他大多数诸子待见的。
这也事出有因,大家通过秦时明月或者是一些史料,相信也能得知,名家在那个战乱纷飞的时期,主要研究的是‘诡辩之术’。也就是说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改变看似没有‘多大’帮助。所以致力于救世的诸子对名家都很‘反感’,认为名家是一群没事瞎掰性的一类人。
名家其实与纵横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纵横家考虑的是政治问题,着眼的是政治大局,纵横家的口舌之能必须要对国家利益起作用,纵横家不作无谓的辩论。而名家不同,名家只以辩嬴对手为目的,名家的口舌之能只需要服务于自己,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所以纵横家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很耀眼,而名家却不行。


来自贴吧神器1楼2013-01-15 18:55回复

    有人说,名家起源于墨家,然后脱离于墨家,说这话的人,大多数是一些墨家FANS,众所周知墨家是最讲逻辑的,而且有文献存在,名家的代表人物晚于墨家,名家也讲逻辑,所以他们就认为名家有可能是墨家分离出去的部分。其实我认为这种证据是不充分的,比如法家与儒家在尊王上就有共通点,不能简单的说法家就起源于儒。墨家与法家在法治上也有共通点。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诸子百家学说都是以道家对易的理论为核心。找寻自己的部分。
    就跟我们的学科一样,数学、物理、化学、地里等等所有学科之间,它们存在共通性与独特性。
    墨家的逻辑学是以务实为前提,墨家凡事讲求的是为真理服务。而名家不同,名家的逻辑学是为自己的脑力智慧服务。名家为了胜出,常常说出违背真理的话。


    来自贴吧神器2楼2013-01-15 18:55
    回复

      我们今天看待名家,着重点是研究他们的一种头脑‘智慧’。
      智慧不在于掌握“真理”,在于保存自己的有利“利益”。
      真理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智慧是决定人生的成败。
      所以盲目的批评诡辩术,其实是把真理与智慧混为一谈了。


      来自贴吧神器3楼2013-01-15 18:55
      回复

        诡辩智谋主要表现手法有
        随机应变术、自控控他术、就地取证术、戏谑巧辩术、正话反说术、悬念制敌术、攻其要害术、借题发挥术、声东击西术、请君入瓮术、大智若愚术、金蝉脱壳术、字词拆合术、断章取义术等诸多方面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一位善于运用智谋的诡辩高手。在一次与欧西
        德探家讨关于“正”与“不正”的定义时,俩人发生了如下的对话:
        苏:虚伪是“正”还是“不正”?
        欧:不正。
        苏:偷盗呢?
        欧:不正。
        苏:侮辱他人呢?
        欧:不正。
        苏:克敌而辱敌,是“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诱敌而窃敌物,是“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你方才说侮辱他人和偷盗都是“不正”现在为何又言“正”?
        欧:刚才是对敌人,而现在是对友。
        苏:某军官为给士兵打气,欺骗说“援兵即到”,结果士兵打了胜仗,援军
        还没到,这军官的欺骗行为“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你的朋友欲提刀自寻短见之际,你将他的刀偷去了,这是“正”还是
        “不正”?
        欧:正。
        苏:你刚才说不正只可对敌,不可对友,而现在怎么又对友了呢?
        欧:…………


        来自贴吧神器4楼2013-01-15 18:56
        回复

          美言诡辩术
          齐景公生性好玩,常常爬到树上捉鸟。晏子想批评齐王使他改掉这个恶习。
          一天,齐景公掏了鸟,一看是小鸟,于是又放回鸟巢里去了。
          晏子问:“国君,您干什么累得满头大汗?”
          景公说:“我在掏小鸟,可是掏到的这只太小、太弱,我又把它放回巢里去
          了。”
          晏子称赞说:“了不起啊,您具有圣人的品质!”
          景公问:“这怎么说明我具有圣人的品质呢?”
          晏子说:“国君,您把小鸟放回巢里,表明你深知长幼的大道理,有可贵的
          同情心。您对禽兽都这样仁爱,何况对百姓呢?”
          景公听了这些话十分高兴,以后再也不掏鸟玩了“,而是更多地去关心百姓
          的疾苦,晏子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的说服目的。


          来自贴吧神器5楼2013-01-15 18:56
          回复

            危言诡辩术
            战国时,丑女钟无艳求见齐王。齐王见她丑陋异常,故意问:“我宫的嫔妃已
            齐备了。你想到我宫中,请问你有什么特殊的本事吗?”
            钟无艳直率地回答:“没有,只是会点隐语之术。”随后,她举目咧齿,手挥
            四下,拍着膝盖,高声喊道:“危险了!危险了!”反复说了四遍。
            齐王及左右大臣皆被吓得毛骨悚然。
            齐宣王赶紧追问隐语之术,钟无艳解释说:“举目是替大王观察烽火的变化,
            咧齿是替大王惩罚不听劝谏的人,挥手是为大王赶走阿谀进谗之徒,拍膝是要拆
            除专供大王游乐的渐台。”
            “那么,你的四句‘危险’呢?”
            “大王统治齐国,西有强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大王又爱奉承之徒,这是
            第一个危险。您大兴土木,高筑渐台,聚集大量金玉珠宝,搞得百姓穷困,怨声
            载道,这是第二个危险。贤明者躲藏在山林,奸邪的人立于朝廷,想规劝您的人
            见不到您,这是第三个危险。您每日宴饮游乐,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关心国家
            治理,这是第四个危险……”
            齐王听罢,不由得不寒而栗,长叹一声:“无艳的批评太深刻了,我确实处
            于危险的境地。”
            于是齐王纳无艳为王后,齐国从此大治。
            钟无艳劝说齐宣王,先用四句“危险”引起齐宣王的注意和警惕,也就是先下
            劈断之语,一语惊人;然后,再诸条分析,阐述“危险”的事实根据。
            危言诡辩术,其关键在于一个“危”字。要在“危”字上大作文章,然后才
            有耸听的可能。
            危言诡辩术的目的是借说“危言”以引起对方的警觉和注意,但是,所说的
            危言并不是信口胡说,必须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来自贴吧神器6楼2013-01-15 18:57
            回复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借言诡辩术
              昭公十八年,郑国发生火灾。
              为了防备敌人和歹徒趁机作乱,趁火打劫,子产就颁发武器来加强戒备。
              没想到,这一来邻国晋国驻守边境的官吏竟指责说:“郑国有了火灾,晋国
              的国君、大夫都不敢安居,占卜占筮,奔走四方,遍祭名山大川,不敢爱惜牲畜
              玉帛,郑国有了火灾,是寡君的忧虑。可是,执事您却大发武器登上城楼,究竟
              打算拿谁治罪?边境上的人都为此害怕,不敢不向您报告。”
              子产听后回答说:“正像您说的那样,敝邑的火灾是君王的忧虑。敝邑的政
              事不正常,上天已降下火灾。我们更害怕邪恶的人乘机打敝邑的主意,再次对敝
              邑不利,更加重君王的忧虑。如果将来有幸不被灭掉,那还可以解释;如果将来
              不幸被灭亡了,那么,君王即使为敝邑忧虑也来不及了。郑国如果遭到别国的攻
              击,只有希望取胜或投奔晋国。现在我们已经臣服于晋国,岂敢有三心二意?”
              郑国的举措,纯属内政,别国原本无可非议。可是当时晋强郑弱,得罪不起。
              所以,子产在回答时充分注意避免激化矛盾;而且,为了巩固双方的“和平共处”,
              他巧妙地把颁发武器以防备“乘机打敝邑主意之人”的正当理由与对方的话挂上
              了钩。
              经过解释,不但字字在理,而且处处为对方所言的君王忧虑着想,实属滴水
              不漏,无懈可击;再在结语进一步说明郑国对晋国的依赖关系和忠心不二,从而
              有效地打消了对方的疑虑。


              来自贴吧神器7楼2013-01-15 18:57
              回复

                正话反说寓意深刻——反语诡辩术
                反语诡辩术,指诡辩者故意正话反说,违反逻辑规律或规则,以达到自己诡
                辩目的的诡辩技巧。
                反语诡辩术是用反话来揭示其正言的似反己,实反他人的内涵,其实,反语
                是反自反性的偷换概念(即反语就是偷换概念的过渡或是铺垫)。其合理性就是
                利用自然语言中自身包含的歧义,使其过渡成为合理化而达到其目的。
                这种反语诡辩技巧,常使一些不明确的性质随主观的意思而改变。
                《晏子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齐景公喜欢打猎,王宫的后花园里养着很多鸟。
                有一天,齐景公走进后花园,发现几只珍贵的鸟不见了。便赶忙去问管鸟人
                烛邹。
                烛邹不知道鸟飞走的原因,显得非常惶恐。
                齐景公很恼火,便令官吏斩烛邹。被抓走时,烛邹苦苦哀求免死。
                站在一旁的国相晏子于心不忍,说:“且慢!烛邹有三大罪状,请允许我当
                面逐条斥责他,然后再处死。否则太便宜他了。”
                征得景公同意后,晏子指着跪在地上的烛邹说:“你为国君管鸟,却让鸟飞
                走了,这是第一条罪状。我们的国君是个仁慈的人,现在被迫叫他杀人,这是第
                二条罪状。如果这事传出去,给诸侯各国的人听到了,他们一定会批评我们的国
                君看重鸟而轻视人,这名声多难听,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斥责完毕,晏子侧过身来对景公和卫士说:“现在可以把他押下去斩了。”
                “慢!”齐景公说,“先生的话我领会了,我听你的,放了他吧。”
                晏子实际说的是反话,表面上似乎在斥责烛邹的罪状,实际上是在批评齐景
                公“重鸟轻人”,毫无仁慈之心。这种反语诡辩术的运用,既照顾了景公的面子,
                又把是非说得很清楚,致使景公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巧妙地运用反语,不仅可以救人,还可以讽谏,劝导别人,表达自己的正确
                主张。


                来自贴吧神器8楼2013-01-15 18:58
                回复

                  这样的语言智慧多种多样,也充分体现出智慧的强大。
                  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差异性很大,在对待名家的问题上就是截然两种不同的态度。
                  西方哲学家都是非常乐忠于诡辩的,他们沉浸在脱离了时间、空间的次元中,在那里他们享受着头脑风暴带来的快乐。很多科学成就其实也起源于一些诡辩理论。著名的阿基流斯跑不过乌龟故事,其实就是数学上的无穷尽概念。
                  人类的很多科技文明都起源于‘想象力’,想象力是什么呢?就是首先敢于胡思乱想,而我们中国人延续到今天,想象力可谓是几乎没有了。我们甚至不敢去想象一些有违常理的事,因为我们一旦想象,就会被周遭的人,认为是神经病,脑子有问题。
                  最显著的就是历史剧,历史小说。很多观众看后总会吐槽,说这里不符合事实,那里不符合。他们忘记了这只是一种带娱乐性,观赏价值的东西。观众不是在看历史文献研究,要是真让他们看,也没多少愿意去看。但是一旦某部历史剧出来,就有一大堆砖家出来吐槽了。
                  因为我们的习惯性思维就是史诗必须相符合,但是这里又有每个人的一个接受程度。
                  大部分人认为史诗可以加工,但是不能全部不要。少部分认为必须严格符合史诗,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可以完全的无厘头,娱乐片嘛,认真就输了。
                  我们中国人对三国感兴趣,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三国志》,也绝对不是小说《三国演义》。而是由于日本拿去的再加工,以各种动漫游戏的方式,激活玩家的兴趣感,然后玩家再主动的去研究我们的《三国志》《三国演义》等。实际上很可悲的,中华文明的文化,居然是通过国外传播,再反馈回来的。我们自身文化的感染力反而很弱。比如日本只知道中国有《三国》,并不了解中国的文明来自于《春秋战国》,于是乎当下很多年轻人都不清楚春秋战国历史。所以我内心里非常感谢《秦时明月》这部动画,它是国内首部能激发起年轻人主动的去查阅相关资料,研究我们中华文化历史的优秀动画片。
                  中国人只接受常理的这种思维,是有据可循的。这源于我们文化的背景,我在文开篇处,也说了。我们的战国时代,是个生死存亡之时,诸子百家的绝大部分都很务实。所以他们首先就唾弃不能为现状服务的理论。比如鲁班曾今就研究过‘飞机’,做了一只木鸟在天上飞,但是墨子指责他,那玩意有什么用?然后鲁班一想,还真没用,好吧,不研究了。这种极其现实、务实的思维本来是好事,但是由道家物极必反的原理得知,过于务实,就形成了一种阻碍。儒家更是对名家不屑一顾,所以在文化的继承上,都把名家批得一文不值。
                  实际上科技的发明在于想象力,爱迪生如果是在中国孵鸡蛋。那么所有人都会认为这熊孩子不正常。轻则父母强行扭转爱迪生的习惯,重则拉去医院‘检查’。前不久有个可悲的数据出台,“21国调查”称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注意看细节处“中小学生”,也就是说孩子的天性都是具备想象力的,而是我们在孩子后期家庭、社会的影响,导致孩子逐渐的失去了想象力。


                  来自贴吧神器9楼2013-01-15 18:58
                  回复

                    当下不停的在倡导,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寻回诸子百家,而我们的实际行动上差得很远。还是只有口号,没有实际行动。CCAV的百家讲坛里,除了易中天讲了儒墨道法,而对于其他诸子也没有提及。实际上中华文化的强大,在于诸子加在一起的功劳。
                    我们今天承袭得最多最深的就是儒家等级差别意识,道家顾己、轻名利等思想。完全的失去了先秦之风貌。
                    这里值得累述的一个话题是,先秦诸子百家里,只要不涉及到民生的诸子,他们对于名家还是不带反感的。
                    比如说道家庄子就与名家惠施是一对辩友。他们之间的对话也是超越了‘人’的社会属性范围的。所以在惠施去世后,庄子很伤感,他认为再也没有人能与他交流。他们在一起就是一场头脑风暴的较量。虽然每次都争得火药味十足,但2人又乐此不彼。
                    秦时明月里有一段‘子非鱼’的经典故事运用,来源于《庄子》,这点大家都清楚的。
                    由于这个故事来源于《庄子》一书,那么必然以庄子获胜而告终。诸子著作里提到的辩论其实都是如此,都要尽量刻画自己的胜利,而对自己的失败不谈。这点来说,反而儒家做得好,儒家辩论有输有赢,都有记载。按常理推断,作为名家的惠施,不会因为短短的几句就被折服,而有可能是庄子已经输了,所以截取至此。


                    来自贴吧神器10楼2013-01-15 18:59
                    回复

                      我们来看他们的对话:(这里我就用白话文,意思相近即可)
                      庄子与惠施在桥上
                      庄子:你看这鱼儿在水里多快活!
                      惠施(吐槽):你又不是鱼,你从哪里知道鱼儿快乐?
                      庄子(开始智慧的诡辩):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快乐?(这句反驳是非常有力的,没有一定的智慧高度,很难以反驳庄子。)
                      惠施(但是惠施来了个乾坤大挪移):是啊,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心理所想。同理,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呢?(这句话几乎是绝杀了庄子了,用庄子自己的话否定庄子自己。)
                      庄子(实际上庄子已经算是输了,但是庄子还不认输,而且也显示出庄子非凡的记忆能力):这个问题要回到开头了,你问我的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我就是从这座桥上知道的啊!(我去,这分明就是避开惠施的绝杀,而去扯其他问题了。本来惠施争论的是‘内心’,庄子一下子就跳到了‘明确地点’了。这其实就是诡辩。)
                      故事到这里就完了,一般性认为,就是庄子最后诡辩获胜,实际上以吐槽家名家来说,他们的性情也是绝对不允许失败的,而且明显是在自己占优势的情况下。一定还要继续反驳庄子。只是没有了下文。
                      在我们今天看来,也就是2个‘无聊男’的相互吐槽。而当中的语言辩论,则激发出了头脑运转的风暴。
                      名家就是这样一个诸子百家的‘另类’。


                      来自贴吧神器11楼2013-01-15 18: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