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水轩吧 关注:199贴子:6,945
  • 14回复贴,共1

【乐水轩-诸子百家】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道家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诸子百家学说的奠基石,诸子学说都是从道家思想里延伸出来的,是一个解释万物本源,宇宙本质的哲学。
对于我个人来说,最理想的就是象道家一样的生活着,道家思想就是清心寡欲,淡泊名利,顺其自然,融入自然,感悟生命。
人有两面性,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出现两面性的心理对话。所以人都具有道家那种心态,只是每个人的这种感觉,多或少而已。
道家思想遵从的是彻彻底底的“自然之美”,它抛开人类的社会属性,把人放至一个宇宙中存在的物体来看待。万物本源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归无的一个循环,生与灭都是一种规律。
其实道家也分两类人的,一类人是事不关己的隐士,这类人就是完完全全的以自己的生存为中心,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这个社会是否动荡。这类人因为他们不发表任何言论,所以历史也没记载他们。而他们运用的是一种最纯最真的道家思想——自然!
还有一类则是我们所熟悉的老子、列子、杨朱、庄子等心系天下,又用着道家思想治国的人。
而我刚才所说的就是有着心系天下的杨朱的道家治国思想。


来自贴吧神器1楼2013-01-15 18:45回复

    而杨朱的思想恰恰相反,他就倡导不争。
    杨朱言: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
    他主张人守着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一丝一亳不许人侵犯。我也不侵犯人一丝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自然太平。说白了,杨朱也是在教人民抗争,墨家是以刚克刚,而杨朱是以柔克刚,类似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无论什么时代的老百姓都是两种心并存,一方面期待有英雄有大侠来为他们惩恶除奸,一方面他们并不敢甚至是不愿意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家在电视剧或者动漫、小说里也一定看过类似场景,英雄救助了村民,惩除了当地恶霸,村民非但不感谢,还骂英雄是在多管闲事,害他们!为什么百姓会这样“麻木”?其实是有原因的,我们并不能过分去责怪这样的一种“麻木”心态。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每个人最基本的意识就是生存本能,而老百姓呢?是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大多是没有能力与权贵抗衡的,他们骂“英雄”多管闲事,是因为,他们怕遭受报复,所以宁愿被欺压着,也不想招来更大的灾祸。
    就拿如今来说,有多少人愿意“见义勇为”?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帮助,是他们无力,他们的能力不足够,他们害怕帮忙不成,反倒给自己带来麻烦,不如不帮。


    来自贴吧神器3楼2013-01-15 18:46
    回复

      杨朱的主旨观点就是:君王与权利拥有者是从每人身上,掠夺利益,积而成为最大权利,才有所谓权利者,人人守着自己的权利,丝毫不放,即无所谓君王。
      犹如人人守着包裹东西,自然就不会被偷盗。杨朱学说,使那些假爱国名义(比如宣扬抵制外货,只买国货,国内商家大多都是坑蒙拐骗,各行各业都是假造伪劣产品,逼得国人是不得不用外货。如果国货优秀,谁会去买外货?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人只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很多无耻商家都是在利用人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热情。),利用人民的民族情节或是同情心,而背地谋私的人(比如救灾,大部分钱老百姓根本不知去向),无从立起。
      百姓希望有新政权改善生活,但是又怕换汤不换药,自己的奉献,只是便宜了部分人而已。而历史的事实也证明了如此,**烈士们洒满鲜血,为大家创造一个安逸的生活,而他们牺牲的成果,最终并没有利于百姓,而是被新的权利者掠夺了,新的权力者重复着历史,欺压着平民。以老百姓们都不敢奉献自己的力量,因为他们不敢相信未来。
      直到今天,依然也是“非墨即杨”。


      来自贴吧神器4楼2013-01-15 18:46
      回复

        现在的状况也是:
        第一类人——他们有时候,有帮助别人的心理,也有对这个社会不公的愤慨。但是他们顶多是抱怨,他们是不愿意出力的,他们希望有“救世主”来拯救这个社会,他们心里这样想着。这是他们的心理活动。但实际生活中又是截然不同,他们也会很麻木的过活,并不想去多关心别人过得如何,那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只要自己不去伤害别人,就算不错了,自己也没有那种能力去帮助别人。(他们对救世者的心态是,我精神上支持你,但是要我出力,我是绝对不会的。这类人是占绝大多数人,他们会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投靠哪一边!)
        第二类人——这一类人很现实,他们活着的目的很明确,他们追逐的是物质利益的好日子,他们也能感受到这个社会的不公,也会有时候牢骚,不过他们不仅仅要逆来顺受,还要拼命往上爬,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管别人死活,甚至损害到别人的利益,弱肉强食也他们的信念,他们就好比生活在动物界的动物,只是为了物质利益而活着。为了保证他们自己的利益稳固,他们就一定会去做损人利己的事,不是他们天生喜欢那样,而是现实逼迫他们必须如此。(他们对救世者有着抵触意识的,他们认为那些天天谈民生的“救世主”,就是一群天真之徒,干些傻13事,做那么多,也是便宜别人,真傻!而且为弱势群体说话有什么好处?也许还要遭来权利者的打压!这类人,先天的比较少,但是因后天的因素由第一类人转化的却不在少数,而且是很多很多,第一类的人有两种心态,其中一面就是倾向于第二种的心理。)
        最后一部分人——就是有着热血的人,也是人群中最少的一部分了。可谓凤毛麟角,他们有着极强的愤世嫉俗心态,内心期望着这个社会的变好。所以他们甘愿奉献自己,也许他们会被历史,被社会所遗忘,甚至遭到身败名裂,他们也无怨无悔。他们对精神利益的追逐超越了物质利益,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们愿意放弃现实中的利益,无论是金钱、还是亲情。(第一部分人在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就会无奈的选择成为最后一部分人。)


        来自贴吧神器5楼2013-01-15 18:47
        回复

          道家的核心思想:“天下至柔莫若水”,“弱者生存”为什么要这么说?这就要提到道家的一位最显赫人物“老子”。
          《老子》一书,其实讲的就是一个人的“生存谋略”,你要如何生存得更持久的问题。做人应该有谋略,治国也要有谋略。
          为什么叫“弱者生存”?就是强调人“不争”,爱争斗的人,必然早死于争斗,而且爱争斗的人,一生都充满着危机与烦恼。
          道家强调,“无欲无求,清静自然”
          所以道家是“反智”的,认为人不要太聪明,太聪明的人,就喜欢炫耀自己的聪明,总想搞出点事来,这就是在“折腾”。越折腾,这个社会的烦恼就越多。导致整个社会都充满着争执与争夺。道家的“反智”不仅仅是针对百姓,而是全人类,君王也应该没有“智慧”,君王没有什么多余的想法,就不会瞎折腾。不折腾,百姓生活也自然顺畅。


          来自贴吧神器7楼2013-01-15 18:48
          回复

            不过我认为道家的这种不倡导“折腾”的所谓“自然”,已经是在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就是优胜劣汰,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在进化中寻求新的生活方式,人类也一样,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 老旧的生产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所以才有一部分“智者”跳出来“瞎折腾”。不管“智者”的私欲是什么?他们都是在促进人类社会的一个向前发展。
            宇宙万物的本质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归无,生生不息,物极必反。人类也是这样,最初的人类愚笨,对大自然的索取相对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截取越来越多,当人类掏空大自然的一天,人类也走向灭亡。所以从落后到繁荣又到衰败,这些都是必经之路,无任何人能阻止。人类唯一能控制的是,尽量延缓自己灭亡的时间而已。
            现在的美国已经意识到地球的资源问题,为了延续自己的文明,他们开始向着外太空探索,希望找到新的出路,这些都说明了,生命的顽强,人类跟动物一个样。植物为了延续自己,就必须改变以前的方式而去进化。
            所以说道家提倡的“不折腾”,是一种小国寡民思想,道家心态希望的是朴实,原生态的生活方式。
            《老子》一书与其说是一部治世思想,不如说它是权谋思想,虽然道家的“理想国”是不能实现的,但道家思想的的强弱制衡,物极必反的理论非常受用,诸子百家都引用道家的哲学观点,去强化他们专注的领域。


            来自贴吧神器8楼2013-01-15 18:48
            回复

              我们最后来看庄子:
              杨朱讲“守利”,老子讲“权谋”,庄子则是讲“寡欲”。
              庄子本人就是非常淡薄物质名利的,庄子本人过得也是非常清苦,经常找朋友借粮。在庄子的思想里,他活着是为了去感受自然,享受一种人与自然的结合。对于人类社会的名利纷争,庄子一点兴趣没有。所以他提倡人活着,是为了寻找一种快乐。名利是不能给人带来快乐的,名利只能给人带来无止境的争斗与痛苦。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正有“圣人”?只有两类人能称得上,一种是老子口中所说的“圣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就是对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不带丝毫感情,处理问题的方式是照顾大局与全局。在营造一个新的良好大局中,损伤到一部分人的利益是在所难免的。就好比“天地”不带丝毫感情,天地无时无刻的运作,都在破坏一些东西,制造一些东西。天地为的是什么?就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管仲与商鞅就是这类圣人,他们为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还有一类“圣人”就如庄子,超凡脱俗,不追逐于尘世间的名利,只向往与自然同乐。
              庄子的“圣”在于一种心境与气度。他生存与天地间追逐的是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如今的绝大多数人都很“世俗”,他们口中虽然成天说着“名利”是浮云,但是潜意识中他们无不在与人比较。
              这里值得探讨的就是庄子的《逍遥游》里的一段故事。用现在的话讲的是燕雀嘲笑鲲鹏飞那么远做什么?没事找事做!后世很多学者在误导人错误的理解“鲲鹏之志”这句话。他们的解释是,庄子是个有才能的人,但过得很清苦,所以有很多人就嘲笑庄子。庄子的这个故事是回击那些嘲笑他的人,是“燕雀之志”,而他自己是“鲲鹏之志”。咋听一下,没有什么问题啊?很合理啊?
              这就错了,这种解释,说明根本就不了解道家与庄子。道家是强调“无争”的,这种解释明显带有很大的挑衅意味。有一种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感觉。你们这些没有远大志向的人,懂个屁啊!我的志向,岂是你们这帮人能懂的?
              这根本就不是道家人的心境,而是儒家。儒家最擅长的就是把自己标榜得很高伟,自己是有远大理想的,质疑和嘲笑我的人,都是“小人之志”。


              来自贴吧神器9楼2013-01-15 18:49
              回复

                那么庄子他的愿意是什么呢?庄子是说我有我自己的志向,所以我有我自己的生存方式,我的确过得清贫,但是我仍然很快乐。你们不能拿你们的价值观来看待我,我没必要去迎合。
                但同样的燕雀也有自己的价值观,你们喜欢怎样活着,是你们的方式,我作为鲲鹏也不会去嘲笑你们的志向太低俗。
                庄子的话,就是在印证人性的各色不同,每个人都存在自己的价值观,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是不对的。
                庄子的很多文章里其实就是在批评儒家,认为儒家总是爱强制干预别人做他们儒家觉得合理的事,总喜欢别人照着他儒家制定的方式而去生活。
                现在的中国人就深受儒家的这一思想影响,父母总是喜欢规划子女的人生旅程,父母关注的是子女物质上的幸福,而从来不去思考子女精神方面的感受。
                很多人都说父母也是为了子女好,是的,不可否认,父母是无私的为子女好。问题是父母这种一厢情愿的好有意义吗?就好比一个男人单相思一个女人,这个男人奉献自己的一切,问题是这个女人根本就不爱这个男人的时候,难道也要强迫她自己去接受吗?原因仅仅是因为那男人“太无私”“对她太好了”!这里就能看出来,这种父母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无私”,而是“自私”,他们奉献的一切目的,就是要子女照着他们的人生规划去走。


                来自贴吧神器10楼2013-01-15 18:50
                回复

                  身边的人也总是喜好那名利来比较。比如一位喜好画画的画家,他就喜欢生活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而身边总有人唠嗑,你看你呀,成天画这些干什么?又找不到钱,不如画点找钱的,多好啊!然后就是亲人、朋友的不断鄙视与冷眼,“真是个无志向的人,像个孩子似的长不大,还在做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这些燕雀主观的把他们心中的价值观看成了唯一的“正道”,而偏离这个“正道”的,都成了“一事无成”之辈。
                  很多人其实都曾经有过自己的理想,但是他们的理想最终都被“现实”所摧毁,“现实”让他们做着自己并不快乐的事情,他们活着也就是为了单纯的“活着”,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就像具行尸走肉。仅仅留下的,就只有无止尽的攀比物质利益,人恰似活在“地狱”。
                  很多人也许还是不能理解庄子的那种心境,而且还会暗自嘲笑,庄子这类人就是一傻X,完全的理想主义者,要知道这个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不是随心所欲的,人活在世上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否则就没法活下去。
                  的确是如此,人的本能就是保证自己要活着,不管是追求自己的理想者,或者是现实主义者。即使是庄子,他有时也得借粮过活,说明人首先得活着。所以我们在看待庄子的心境问题上,不能划分成两个极端来看。应该去理解庄子那类人的心境,庄子那类人是淡泊名利的,他们只要自己基本的生活保障满足就可以了。他们也许过得很穷困,但是有着自己的人生选择,所以他们无怨无悔,旁人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看待他们。
                  所以即便父母、亲朋设定的道路,是一条“富足”的道路,但是自己却有权利选择走“充满荆棘”的道路,那是自己的选择,虽然会为此附上“代价”,却心甘情愿。


                  来自贴吧神器11楼2013-01-15 18:50
                  收起回复

                    道家庄子的人生,其实就是如此,过自己的生活,让别人说去吧。
                    但我想说的是,过自己的生活,勿去干扰别人的生活。
                    那有人会问,如果眼见子女或朋友误入歧途,去害人怎么办?
                    这里要明白一点的是,庄子这类人是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的。他们追逐的那种人生目标,首先不是害人的。
                    所以任何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笼统一谈。比如父母逼迫子女学文艺,但是子女爱好的也许是搞科研。或者子女就想做个平凡庸碌的普通人,但父母非要给子女给予很高期望,一定要子女去做光大门庭的事。这一类,就不能去强迫他们。
                    如果说子女有明显的伤害别人倾向,而不制止,那肯定是不行的。
                    为什么很多学者总是爱争论?因为他们双方都保持住两个极端不放。
                    其实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的去看问题,儒家是缺少这种辩证思维的。他们看问题都是从自己角度,自己任何合理的,那么别人的,与之相悖的就一定要遭受他们批判。


                    来自贴吧神器12楼2013-01-15 18:50
                    回复

                      所以通过简单的分析杨朱、老子、庄子,可以看出3位道家人士,他们分别用道家的学说,走着并不一样的路。
                      杨朱的主旨就是阐述“人”的“人权”思想,每个人都有自己合法的“人权”,不容别人侵犯和指使的人权。
                      老子是用道家的阴阳相互转化论,强调时间万物的多变性与规律性,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教人看到事物现象的本质。了解了事物的本源,才能对时间多变复杂的事件想出应对之策。
                      庄子是强调道家的自然,追逐心灵上的自由,不为世间名利所动摇。


                      来自贴吧神器13楼2013-01-15 18:51
                      回复

                        最后啰嗦一句,道教不是道家,道教通常来说是吸取了道家、阴阳家等各方理论,追寻的是一种道家的生活方式。


                        来自贴吧神器14楼2013-01-15 18:51
                        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贴吧神器15楼2013-01-16 11: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