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水轩吧 关注:199贴子:6,945

【乐水轩-诸子百家】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儒家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一家思想。但它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不过也是一家之言而已。
要正确理解儒家,就要客观的去看待他的创始人孔子。还有儒学的发扬者,孟子与荀子。
一说到儒家,就必然联系到孔孟2人,所以我就来详细分析他们2人。
读诸子思想,千万不要把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所传承的思想所等同。大家都知道,自然界没有一模一样的东西,所以创始人的思想与继承者之间,他们关系,只是类同。也就是说继承者认同部分思想而已。而且不同的继承者由于时代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于思想也有着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完全照搬复制。


来自贴吧神器1楼2013-01-15 15:28回复

    先来看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是圣人吗?这个世界有圣人吗?
    如果是儒家的圣人观,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那么我们先来看儒家心里的圣人是什么样的?
    圣人:道德高尚到极点,是一切美好形象的化身。
    有点智慧的人都知道,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人,这已经不是“人”,而是人们幻想中的“神”。作为人都是有瑕疵的,有私欲的。
    那么为什么历来都要宣扬孔子是“圣人”呢?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儒家必须要打造出一个“神”,然后儒家作为追随者,自然成了“神”的代言人。一切与他们意志不相符的事物或者言论。都可以用“道德”来定你的罪。这跟西方的黑暗时期是完全一致的。反对教会的人,就是反对神的人,是魔鬼,要消灭掉。而很多的人都依附于教会下为所欲为。


    来自贴吧神器2楼2013-01-15 15:29
    回复

      孔子只是一位“好心办坏事”的有志之士,孔子的确是看见天下百姓因诸侯争霸,贵族欺压而苦难,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救世药方。
      先来看两点,孔子的个人品德与他的救世药方!
      孔子的个人品德:
      孔子因其出身并不富贵,他从小也经历了很多磨难,也因为他自身的刻苦和好学,所以
      他懂得很多的生活技能,也有着对当时社会不公一面的愤慨。怀着“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心态,他创办了儒家,开始教学,希望发扬自己的儒家思想去救世。
      孔子强调做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从自身坐起,教别人礼仪,那么自己就要先以身作则,所以孔子身体力行的做榜样,是令人钦佩的。
      孔子的品格在某些方面是很值得继承的,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比如对救世怀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比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些都是我所敬佩的品格。
      不过人无完人,孔子自身虽然表现出了“君子”的高尚一面,也有一些他自己认为有理,但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看,蛮不讲理的事情。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了解孔子的救世药方是什么?
      答案是“仁爱”,孔子的“仁爱”是什么意思?
      仁爱,就是叫大家互敬互爱,互相尊重,做天子的要学会尊重臣子,不要拿别人肆意妄为。做臣子的也不要抵触天子,天子说什么你就做什么。
      他其实是为了缓解社会的压力提出的。在孔子看来,春秋时期,诸侯混战,国君不听命于天子,大夫不听命于国君,大夫的家臣又不听命于自家主公,在家庭子女与父母意志相违背的局面在于礼坏乐崩,破坏了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要想天下纷争平息,必须寻回周礼。
      孔子的药方是,以仁德礼仪治国,这里的“礼”是一种制度,是“周礼”。“周礼”是周公为了周王朝能顺利统治,所制定的一种强制执行的“制度”。比如臣子跪拜天子的方式,天子座的马车规格等等,有很多的这种礼仪上的区别,来表示上下的等级关系,形成一种“合理”的秩序。所以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君不能横征暴敛,不能用残酷的手段对待臣民,要多关爱百姓。而相对应的,作为臣子,作为百姓不能没有规矩,不能以下犯上。
      儒家的“百事孝为先”就是从孔子的这种思想中演变而来。儒家的治国思想时,一个有为的人要治理国家,那么他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如果连自己的家庭关系都搞得不好,这种人根本不可能治理好国家。所以在家里,作为子女是要绝对顺从于父母的,父母说什么就得做,父母教你干啥,你就要干啥,如果你不听从,就是个“逆子”“不孝”。这种人是属于“道德败坏”的一类。以家庭关系延伸到治国,作为臣子,对于君王的话要顺从,要听。别总是跟君王对着干。


      来自贴吧神器3楼2013-01-15 15:30
      回复

        楚国有一人举报自己的父亲偷东西,反而被官员杀了,原因是不孝,孔子对此事大加赞扬,鲁国一士兵打仗总当逃兵,问他原因,他说家里有老父亲,国君与孔子尽然赞扬他,孔子还推荐做官!
        所以孔子及儒家的用人标准是,一定要有道德,有道德的人就是好官。反之,如果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爱其他人呢?这就是儒家的逻辑。但事实恰恰相反,所谓大公无私者,必寡然无情。包青天不是被赞颂成六亲不认吗?所以儒家的理论是华而不实。
        所以儒家向来不辩证的思考问题,对另一种假设总是避而不谈。一味强调和扩大一方,不去照顾另一方。所以孔子构建的“君君臣臣”是不现实的,君王有错误的时候,臣子不反对能行吗?既然有反对,那么必然就有争斗,有争斗就必然不和谐。
        春秋战国为什么周天子形同虚设,一方面原因,就是因为天子的无能,他无法满足臣子应该得到的利益。在西周时期,天子是可以无条件杀诸侯的,大诸侯也可以无理由的杀小诸侯。所以对于实力强大的小诸侯来说,他凭什么要任人宰割?所以必定要反抗,一反抗,就必然发生战争。
        这里我们并不是批评孔子这个人,而是在解答儒家的这个治国思想是空中楼阁,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其实一步也实行不下去。


        来自贴吧神器5楼2013-01-15 15:31
        回复

          从这一段,就可以看出,儒家要消灭自己的对手,往往都是把对手形容的道德败坏,而且孔子杀人的第一点是“心达而险”,也就是“诛心”,没有确实正确,就随随便便说别人要反。没有严格的法庭求证程序。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指,连自己都不喜欢干的事,就不要叫别人干。听起来很高伟的一句话,但实际上孔子及儒家做了另外一件事“己所有欲必施于人”,意思是我认为对的,我宣扬的,你就必须照做。你不照做就是没有“道德”,所以这就是另一种压迫。
          做为早期的一些开创私学的先驱者中,孔子只是其中之一,他在其中有一分功劳,不过后世的儒生为了神化孔子,把孔子塑造成第一人,把所有功劳全部归于孔子。以成就后世孔子万世师表的名字。抹杀了几乎所有先驱者在历史上的功绩和名字。为什么用几乎,另一个早于孔子的先驱者。柳下惠是孔子所称赞的人,所以他们没有完全抹杀掉他的存在。
          可想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可以这样做事,儒家统治的上千年,冤案不知有多少。


          来自贴吧神器7楼2013-01-15 15:32
          收起回复

            被误读的思想之二“官本位”
              “学而优则仕”现在很多人说中国的官本位思想是孔子的思想,这里必须解释清楚。孔子的确说了这句话,我们要客观的分析这个思想,孔子说这句话的原意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孔子是一位有伟大抱负的人,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用自己的知识去为这个社会做贡献,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达官显贵之路。而如何才能做贡献呢?当时来说,他认为只有做官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他才提出,有了学问就要去做官,做官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这个社会。所以他批评自己的弟子樊于,去学农。有了学问,不去做官,而去做那些普通人干的事,就是没志向。先秦士子都是非常有尊严的,奉行的都是,我的财富要与我的才能相匹配的理念,对于他们来说,拿着国君给的官位与赏赐,而毫无贡献,他们自身都是无法容忍的。所以当时的士子决大多数都有傲骨,绝不是后世那种儒生,买官求官之辈。


            来自贴吧神器9楼2013-01-15 15:34
            回复

              虽然“学而优则仕”不是孔子的原意,但是基于儒家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可怕后果。出于孔子自己他会这样去理解,不代表后人,所有人都这样去理解,而且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很容易给人形成一个正当的理由。就好比**者都还有叛变的,在利益面前,很多有志向的人,屈服于物质利益之下。所以是后世很多利欲熏心的人,很多想当官发财的人借用孔子的这句话谋私利,也有部分读死书,认死理的以自己狭隘的偏见去学习儒家。这就造成了,后世的读书人大多是不劳动的,而且先天的鄙视那些劳动人,认为这些都是没文化的“下等人”做的,他们做的,就应该是当官,治理天下,把自己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其实已经是污蔑了孔子的真实意图。如此的中国仍然是一个重视废纸一张的“文凭”高过一切的教育方式,学生们大学毕业后,不是积极投入到各行各业,而是去先考“公务员”。人人都痛骂“公务员”,但人人都想去做。这就是人趋利避害的心理。也印证出“公务员”这个皇粮职位是多么的优越。官本位思想的泛滥,必然是跟其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的。试想,如果“公务员”的职位没什么油水的情况下,人们凭什么要去挤破头颅?


              来自贴吧神器10楼2013-01-15 15:34
              回复

                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
                而儒家大肆鄙视墨家言“利”,认为帮助别人是“义”,是不需要回报的,一个毫不相干的人,我会去帮他,那是义的体现,是君子的道德。那么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比如一个人的母亲和一个陌生人掉水里。这位君子救谁?不救自己的母亲是不孝,不救陌生人就是不义。儒家是没办法自圆其说的,所以儒家提出了“百事孝为先”,也就是先顾自己人。儒家明明是提出了一个符合人自然心理的“自私的爱”,却非要说他的爱是“无私”的。所以儒家制定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后,反而使人变成了没有道德的人。儒家讲了上千年的“仁爱”,而现在的人,还在说“世风日下”。难道古代就更好?这证明了儒家的“仁爱”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来自贴吧神器11楼2013-01-15 15:34
                回复

                  孔子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其实都是道德,都是用道德去约束人,不过道德这东西是说不清楚的,怎么做才能算是有道德?如果某一件事,没做到是不是就没有道德?比如地震捐款的事,捐与不捐,捐多捐少,本来是出于每个人自身的实际情况,奉献自己的爱心。而且不一定就要捐钱,捐物也可以。但现在是什么状况呢?每个人在“道德”的压制下,不得不捐,而且在相同条件下,捐的数目还不能看起来与别人差距太大,捐少了, 被说成小气,捐多了,别人认为你是在装13。所以在儒家的这种“道德”管制下,人人都活得很虚伪。人人都很厌烦,但又不得不去做。
                  刚才我们谈到了孔子和儒家的思想,我们再来说孟子。
                  孟子是一位与孔子很不一样的人,可以说孟子就是当时的愤青,他看不惯的事就要吐遭。而孔子相对比较厚黑一点,孟子则是直来直去。
                  孟子是孔子的疯狂粉丝,极力倡导孔子的“仁爱”,而且还把“仁爱”的一面强化,孟子言“春秋无义战”意思就是到处都是为了利益发动战争。所以孟子是强烈反战的,孔子其实是不反对战争的,孔子的思想体系里,只字未提战争的对与错,他本人及弟子也带兵打过仗。
                  而孟子在儒家思想里,提出了“义”,也就是说,战争必须是“正义”的,侵略战争是不对的。所以孟子是反对学武的,认为学武的人就好斗,从孟子开始儒家的“仁”极端化了。所以他说擅战的服上刑,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天下就太平。这样的结果。只是要让我们学宋襄公。宋朝的名字。。也许就预示了它的命运吧。所以后来的儒家把六艺里的“骑”“射”,这2个淡话了。


                  来自贴吧神器13楼2013-01-15 15:36
                  回复

                    孟子虽敬仰孔子,但他一样的反对孔子的部分学说。
                    孔子曰:‘我战则克。孟子则曰:‘善战者服上刑。孟子反对战争,而孔子则不反对。按孟子的说法孔子不是要服上刑!!
                    孟子认为君暴可诛,而孔子是君暴也不能诛。
                    孔子赞赏管仲,孟子轻视管仲。孔子尊周为主,称周王曰‘天王’。孟子游说诸侯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又说:‘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将置周王室于何地?岂非儒家叛徒??
                    孟子大骂纵横之术。孔子却让子贡用纵横之术游走列国,引发了四国的大战,却救了宋国灭亡的危难。
                    这里就看出了孟子把儒家思想有所发扬,也有所更加空想话。比起来,孔子的务实程度高于孟子,孟子对于爱的延伸则大于孔子。


                    来自贴吧神器14楼2013-01-15 15:37
                    收起回复

                      儒家是讲“礼”的,“礼”就是谦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到了汉以后,渐渐的变成了羔羊。民族血性里没有尚武精神,而且总是喜欢忍让,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反弹,所以中华民族当内部柔弱时,长期遭到外族侵扰。特别是儒家最鼎盛的宋朝,简直就是个丧权辱国的时代,对内是重文士,轻武将;对内盘剥百姓,对外朝贡求和。文士当统帅,仗打输了,责任往武将身上推,仗打嬴了,功劳是他的。这就是宋朝柔弱的原因。有的无良学者还在提什么宋朝的GDP,放眼今日的GDP,就知道跟宋朝是如初一侧了。
                      孟子的对儒家升华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对等的爱”,在孟子眼里,君王无道,那么人民就要另选明主了。来强迫君王对人民行“仁爱”。
                      作为儒家继承者来说,孟子是很好领会了孔子思想,并且有很大提高的人
                      孟子言:“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意思就是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孟子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意思是完全相信书,不如没有书。


                      来自贴吧神器15楼2013-01-15 15:37
                      回复

                        孔子的爱是有等级有差别的爱,强调尊卑有序。孔子只强调君王要自觉爱子民,而没有如果君王不爱子民会怎么办的思想理论。
                        在孟子的思想里得到了升华,孟子强调对等,也就是说如果国君不爱子民,父母不爱子女。那么子民,子女是可以反抗的。所谓:“你不仁,我不义”就是如此。而不是后世儒家倡导的“愚忠愚孝”。所以孟子是明确提出反对愚孝和愚忠的


                        来自贴吧神器16楼2013-01-15 15:38
                        回复

                          儒家的“百事孝为先”相当可怕,也是统治者的最爱,愚忠愚孝,也是从那里面出来的,什么“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在秦国的法家思想里,是根本不会出现的。后期讲法家时会谈到。我们来看统治者为什么极力推崇儒家和“孝”,原因就是当你对统治者很不满,要爆发的时候,儒家来吹风,灌输你,你造反,你的家人怎么办?你不是连累他们吗?你一个人造反有什么用?不如得过且过吧,这些事不缺你一人。所以当很多人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家人,他就只有放弃了。
                          很多**人士最后的背叛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意志不坚定,而是统治者用人最亲近的人要挟你,除非你做到“无情”。所以真正能成功的,都是被儒家骂做“无情”的。刘邦就被儒家骂了,因为刘邦最恨儒生,所以儒生造谣,说刘邦为了自己的利益,连妻子儿子都不要了,又是在用道德批评人。
                          刘邦当时在**,他就知道他一定能成功?他还是在逃难中,哪里能想到会有自己做皇帝的一天。他当时的造反,完全是出于对秦二世的反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保住性命,必须舍弃自己最亲的人。刘邦当皇帝后一直善待吕后说明了他并不是无情的,对别人有情,首先得自己活下去。如果自己没什么人生价值,那么为亲人死很正常,刘邦有自己的梦想,他还不能死,那么他必须“无情”。统治者看中的就是儒家的“亲情”。只要一提到“亲人”,十有八九的反叛者都要动摇了。用亲人在这些反叛者面前吹风。


                          来自贴吧神器17楼2013-01-15 15:38
                          回复

                            “信”就是对别人的承诺。而如何才是“信”?我认为应该是做到承诺,而不是口头敷衍。用实际行动去做出自己的诺言,才能称得上“信”。而现在呢,都是大谈信用,私底下才不管你呢。
                            “孝”刚才我也说过了,生前多做点实际意义的事大过父母死后的排场。对长辈父母的“孝”也是要讲原则的,而不是盲目遵从,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你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这就是告诉我们自己要有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盲从。孝也是相对的,如果父母不顾子女的感受,那么子女也没必要一定要孝敬父母。比如父母强迫子女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这首先就是不尊重子女的人格,那么子女完全有权利不孝敬父母。
                            所以对于儒家,我们要批判的去继承,儒家的言词都是相当高伟的,但任何事情都要落到实处,脚踏实地的去做的人,真正像孔孟那样,身体力行的去实现自己的道德目标,才值得我们敬佩。


                            来自贴吧神器20楼2013-01-15 15:40
                            回复

                              我们来看几类挺儒的人:
                              1、 狂信者——盲目崇拜儒家或孔孟,把儒家的思想,认为是救世良药,这种人在医学界来说,就是属于美好幻想症的精神病人。他们活在自己的YY世界里。认为人类丑恶,人类应该向善,大家都做圣人,这样一来整个世界就和谐了。但是他们只幻想,没有切实的解决方法,只会埋怨现在的人道德不好。
                              2、 附和者——这部分人只是跟风,“大多数人”“砖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动自己的脑子,不去思考为什么。只要站在大多数人一边准没错。他们为的,只是保护自己而已。不想变成少数派,在中国来说,少数派是要遭到敌视的。
                              3、 利用者——他们表面是极其尊儒,为的就只有一个目的,愚民!便于他们的统治。我与一位商人朋友对话过,他明确表示他就是挺儒,他用儒家的思想麻痹和控制自己的员工。
                              4、 认同者——这类人深刻理解儒家的优点与缺点,他们因为喜欢儒家宣扬道德的一面,所以他们先天的会回避儒家不利的一面的话题。


                              来自贴吧神器21楼2013-01-15 15: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