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杉谦信吧 关注:2,632贴子:33,915
  • 4回复贴,共1

战国时代一个优秀的弓箭手在战场上是不是也可以近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我以前上大学时候的一个观点,各位看看。
我当时参加过一个射箭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因为没有资金最后黄了。从我报名到它打烊不到半年时间,这期间俱乐部里的活动我一次也没参加过。尽管如此,可以说道一番的就是我在此期间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射箭不是表演艺术》,里面说了两个我自己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全身力量训练的重要性,这点老生常谈容易理解,内容我也大部分是从网上摘抄的。弓力一般都比较强劲,你看上去一根弦很细,不锻炼力量也拉不开,只锻炼臂力也不够,腰部腿部的力量如果跟不上,单凭两只胳膊发挥不了多大作用,这是一切武术的共同点。在古代作战时,大将需要弓马娴熟,而作为步兵的弓箭手应该是力量大于准确性,在密集的军阵之中依靠齐射来覆盖敌军,个人准不准完全体现不出来,只要别打到反方向就行。力量尤其是腰腿力量是包括射箭在内一切武术的重要基础。
第二个观点是弓箭手在近战中依然可以发挥作用。只要不是那种贴身的缠斗,一个弓箭手如果步法灵敏总可以调整出一个适宜的距离,这个距离我觉得不需要特别大。日本的剑道比赛开始之前,选手要用木剑相抵拉开一段距离,而中国的花枪比赛距离更要大一些。弓箭手如果身法灵活,想要达到有效攻击,与对手拉开的距离应该不会比剑道比赛大很多。
我写完这篇文章之后,俱乐部学哥学姐赞不绝口,说我很会思考并且善于发现东西。后来我跟同学说了这个事,他说不可能,弓箭兵完全不具备近身格斗的优势。他们也许会佩剑或佩长枪,从“一力降十会”的观点来看,弓箭手如果用刀或者用长枪的话只有力量上比刀手和长枪手强大,技巧和熟练性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如果不佩剑的话想单纯拉开距离是不可能的,你在动的时候对手也在动,你知道你的优势在于距离而对手也知道这一点并且尽力缩短。最要命的是远距离兵器与近战兵器相比最大的劣势就是击打目标的滞后性,从发现目标位置到命中,挥刀的速度远远快于搭弓、瞄准和发射的速度,等你准备好之后你费尽气力拉开的距离已经不存在了。好的弓箭手面对一般的刀枪手也许可以侥幸取胜,但也绝对是处于劣势的位置上。弓箭手在战场上近距离面对刀枪手的时候只有一种情况可以弥补劣势,就是多打一,至少三个打一个,就像中原王朝的步兵需要三个人才能抵挡一个匈奴骑兵一样。
我于是暗笑那样一篇文章是如何被他们夸赞一番的,是因为不懂还是因为跟我客气客气。
我还坚持这个观点,实际上我也并不认为弓箭手在近战上可以跟刀枪手处于对等优势,没有任何一个弓箭手愿意在战场上近距离地跟刀枪手单挑,我是认为如果真的碰到这种倒霉情况,弓箭手临时应付一下还是可能的,应付的方法就是射箭,不是一力降十会——弓箭也是很重的,所以弓箭手一般应该不配刀枪;也不是拿弓打人,虽然这么做也能让对方掉血,但那种情况多发生于街机三国志中而不是战场上,即便是奥运比赛的弓也不可能把一个戴头盔的武士打死,除非他坐地上让你打。
我所说的近战不是单挑,而是你拿着弓正在前进的时候突然远方过来几个手持长枪长刀的家伙,他们在向你袭来的途中被你撂倒了几个,最后有一个家伙趁着你打其他人的时候来到你面前,形成近战态势。与剑道比赛不同,他不是跟你设定距离立定站好之后比武。
有国外射箭爱好者做过一个实验,我从图片上观察,大约只需要一米的距离就可以用箭射穿一面薄铁皮。古代的铠甲应该远比这个厚,不过如果是竹甲和棉甲能不能顶住就不好说了,我最初以为八旗武士穿的棉甲是里面包铁的,后来看一本好像叫做《中国历代铠甲》的书,介绍满清的棉甲除了几个看得见的铁钉之外,内部不含金属,但因为压实了棉料,强度还是比较可观的。


1楼2013-01-12 03:40回复
    你拉弓搭箭瞄准的速度远远比不上他闪身的速度,但你一旦拉开了弓定准了位置,那么他闪身的速度也远远比不上你松手的速度。


    2楼2013-01-12 03:50
    回复
      理论上是可以的。
      不谈杂兵,正统的武士都是从小就要练习弓马刀枪的,但是武士所用的长弓(跟近代的和弓差不多,和杂兵用的丸木弓完全不同)曲率低,拉起来很费劲的,如果一个武士在敌人接近前射过很多次箭的话,估计也没什么力气来近战了。。。


      IP属地:贵州3楼2013-01-12 09:37
      回复
        对日本的长弓了解不多,但是按照明朝制式军弓来说,杀伤力和射程要比鞑靼弓优秀。但是最好的弓手也就连发十几箭之后,胳膊就抬不起来了,最少要歇一个小时以上至于再想近战嘛....所以明朝军队大量普及火器。


        IP属地:山东4楼2013-01-13 01:49
        回复
          古代的么,似乎近战弓兵还是因为拉弓后的无力吧。。。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01-13 10: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