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大哥吧 关注:3贴子:176
  • 0回复贴,共1
内容提要:《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而流浪汉小说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发现《西游记》几乎具有流浪汉小说的全部特点,它与流浪汉小说在小说叙事的技法上“惊人地相似”,并且两者差不多出现于同一时代。可是,尽管中国出现了《西游记》,流浪汉小说这种形式却没能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形成“气候”,这令人遗憾的事实自然有其历史原因。
关键词:《西游记》;流浪汉小说;比较文学;

人类社会进步的脚步常常会出现惊人的相似,在公元纪年的十六世纪,文明的光辉曾同时照耀在东、西方两块相隔甚远的土地上。在这一时期,在文学领域内,西方出现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这一重要的叙事文学形式;而在古老的中国,叙事文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几乎都诞生在这个时间段内。然而巧合并没有结束,当我们辩察这一时期的东、西方文学,我们惊奇地发现:独领西方文坛风骚的流浪汉小说竟与中国土生土长的《西游记》异常相似,二者在结构技法上有许多如出一辙之处!这不知是冥冥中上帝的暗示,还是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笔者在此试对二者作一比较。

一、流浪汉小说的特点


流浪汉小说是十六世纪中叶出现在西班牙的一种小说形式,这种小说与中世纪的市民文学有相通之处,它往往以描写城市中下层市民的生活为核心,通过这些人的眼睛,观察、揭露社会的种种丑陋现象。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主人公四处流浪以及在流浪过程中的种种奇遇作为小说的故事情节,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幽默俏皮的笔调,结构出具有独特韵味的小说风格。最早出现的流浪汉小说是《托美思河上的小拉撒路》,又名《小癞子》,其作者已湮不可考。其后还有《流浪女胡斯蒂娜》、《骗子堂巴勃罗斯的生平》等名篇。当然,这其中我们自然不能忘了最终为流浪汉小说划上句号的、艺术成就最高、在世界文学宝库中至今仍熠熠生辉的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
作为流浪汉小说,它们往往具有以下的一些鲜明特点:

1、重视户外空间。“空间是永恒的,是不会毁坏的,它为所有的创造物提供了场所,……存在必定处于某一位置并占有一定的空间,既不在空中也不在地上的东西是不丰在的。”(1)流浪汉小说故事情节的发生、进展,总是离不开田野、乡村、山川、河流及城市街道、喧哗集市等自然环境与户外空间。一句话,故事总是发生“在路上”。如《小癞子》中的“小癞子”,从给瞎子领路开始走向“户外”起,直到他托庇于大神父之门下,过上“幸福生活”止,小说的绝大部分叙事背景,都是在自然中、在“户外”。其实,也只有户外空间,才能给流浪者提供宽广的活动领域,流浪才能名符其实。

2、小说的情节模式都是由许多自成单元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并由一个固定的主人公将其联系在一起。从这一点上说,流浪汉小说甚至可以称作“某某人的流浪故事集”。因为这种小说模式虽然是用一个主人公来铺陈情节,但每个故事间常无紧密的逻辑联系,小说中前后出现的人物、环境背景都不相同,而且多数前无铺垫,后无照应。整个故事呈现一种松散的因子无序组合状态,如用网袋装起的一兜橘子,“这一个”与“那一个”间绝非全然不可割裂。如果把其中一个故事抽出来,略作修饰,就可以成为一篇不错的短篇小说,而对小说的整体,也不会因少了“这一个”而减弱它原有的光彩。“传统小说中的故事必须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它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经典的模式,……这构成了传统故事的超稳定的平衡结构。”(2)但流浪汉小说这种能任意增删的单元式故事结构,却与古典小说以一个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完整的线性形态有较大差别。

3、流浪汉小说往往以人在旅途的冒险经历为线索,随着主人公的脚步的移动,不断延续着故事情节的进程。主人公双脚的移动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天然动力。脚步不停,故事就可以无限期地进行下去。一旦主人公不再流浪,小说也就进入了尾声。这一特点也可以说是流浪汉小说的最根本特点,许多近现代继承了流浪汉小说传统的作品,在叙事方式、情节设计、视角选择、时间进程等小说叙事的各个角度都可能进行了全新的探索,但对这种“完美句号式”的结局方式却无一例外地给以了保留。《老人与海》结束于桑提亚哥疲惫地归来,《哈克贝里·芬》完毕在汤姆、芬和吉木历险游戏的结束上,《鲁宾逊漂浪记》也以鲁宾逊的历尽磨难后的归来做为最大限度安慰读者的大团圆结局来了解了这一故事。连《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也用主人公的出逃,给小说画上了句号。看来,以流浪的终点做为流浪汉小说的终点,似乎是这种小说叙事模式中被普遍认可的结尾方式。



IP属地:山东1楼2007-05-22 13:2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