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凌烟阁吧 关注:317贴子:10,691
  • 10回复贴,共1

【壬辰年九月三十论题】古建筑入门及木骨架建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论题发起人甄宓


IP属地:北京1楼2012-11-13 21:55回复
    我们在时候建筑的时候,大致上把建筑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西方建筑,这部分是以欧洲作为中心,将埃及和西亚古代建筑作为历史的前期。另一部分是东方建筑,东方建筑主要分为三个大部分,是中国建筑,印度建筑和回教建筑,图英国弗莱彻 《比较法世界建筑史》。的插图,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现在也是,东方建筑仍被认为是“非历史传统的“,觉得建筑发展是以欧洲为主流,这个图里面中国及日本一起,只能算是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小分支,我觉得这有很多原因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就没有把建筑当成一门 独立的学问,而且供后人研究的东西也少。有关的专业书籍没多少,建筑实物更少。比如现存最古老的木建筑应该是在唐代,有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总之15世纪以前的建筑,很是少见,不行欧洲一些国家比如罗马。古建筑保存的很好。但是吧,如今已经有很多人发现,其实中国的文化也是很美丽滴,李约瑟在他的书《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些欧洲学着也早就已经模模糊糊的觉察到,远在欧亚大陆另一极端的这一浩瀚繁荣的文明,至少也和他们自己的文明一样滴错综复杂和丰富多彩。我必须认真的承认,我们国家很多东西较西方差,但是这段话我是很喜欢的,我们一样错综复杂,而且丰富多彩。建筑是于文化有紧密关系的学科,建筑的发展基本上就是文化的发展,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也就有属于自己的建筑风格,所以要了解一种建筑形式,一个建筑体系,也就首先要了解产生这种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是一般为大多数人接受的理论和常用方法。梁思成在他的著作《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提到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二兴衰盛亡,世界上现存的文化中,除去我们的邻邦印度的文化可算是约略同时产生的弟兄外,中华民族的文化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在历史上,其他与中华文化约略同时,也先后形成的文化,如埃及,巴比伦,稍后一点的古波斯,古希腊,及更晚的古罗马,都已成为历史陈迹,而我们中华文化则血脉相承,蓬勃的滋长发展,四千余年,一气呵成。从这段话来看,梁思成是很爱我们国家的文化的,我很喜欢这样的人,最国家文化的尊崇,我觉得像四世同堂里面的富善先生那样是最好,他自己说国家时,你会觉得他口中的祖国一无是处,但当别人说他的祖国不好时,他又全力的维护,噗,有点跑题。继续啊刚才说到,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的组成部分,那么建筑也就是随着文化,连续相继,在变化和继承中慢慢的发展。说道评价中国的建筑文化,退一步说,一种文化,不管是建筑还是别的文化,能够经历几千年不衰亡,总是证明了他是有他的优越性和静的住考验的,而且也一定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但退一步说,我们的建筑,从开始到现在,大体上没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或者是原则性的改变。这一点我觉得西方变化是很大的,和教育是有关系的,当他们呼吁自由,哥特式就真的垂直而上,像是一飞冲天不收桎梏的感觉,我们的则是从头到现在,就是比较严肃的封闭的。比较喜欢围合式的方式。所以中国建筑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总的了解中国古代的建筑史比较难的,因为很多实物已经不复存在了,例如秦代的阿房宫真正的形式和风格究竟如何,汉代长安城的永乐,未央,建章等宫殿建筑群确实面貌如何,唐代长安城的风光到底壮丽到什么程度,这些我们都只能从历史文学著作中大约的了解,这工作一定是十分细致和庞大的。就目前我们的了解,建筑构件和西部的构造我们已经基本上清楚了,但是却不能给某一个朝代形象化的表达为一种风格,例如西方的希腊式哥特式。现在我们能看见的建筑,比较全面的是15世纪之后的,但是他们绝对不能代表中国整个建筑史上的建筑全貌。15世纪之后,我过的文化也不是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的,甚至是有很多文化被人们遗忘了,比如清明上河图画中的“虹桥”(后有在河南开封仿造的清明上河园2009左右吧),之后的明清都没有那种形式的桥了。隋代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就是赵州桥,李春设计的)的双撞法券(有大拱券和小拱券的)这种结构在7世纪已经有了,只是后来也没有什么发展。总是古代的各种建筑是很复杂,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中国古代的很多方面可以说是保存的很完好的,比如我国古代的学术著作是非常丰富的,各种学说和思想大家只要肯找,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还有工艺美术方面,从青铜时代的司母戊鼎到清代景泰蓝之间,是没有任何中断的。至于书法绘画之类的,隋唐唐代之前的作品少了点,但大体上的思路还是十分清楚地。只有建筑的空白多了点。我们现在也开始把建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了,这对以后的发展是十分有好处的,可以说是基础吧。有人曾经把我过的建筑史分期划分过,虽然没有什么太多的理由,但也代表了一些人的看法,下面我们看看这个一,创立时期 周代至春秋战国时代。就是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相当古埃及,西亚及希腊建筑时期。二。成熟时期 秦汉时代 就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三世纪。相当于希腊式及罗马式时期。三。融会时期 融会外来文化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园3世纪到6世纪,相当于欧洲早期基督教,拜占庭建筑时期。


    IP属地:北京2楼2012-11-13 21:56
    回复
      明代有一位造园专家,(噗,造园专家伤不起啊,李渔你们听过木,就是给自己造了一个伊园的,当然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是《闲情偶寄》噗,还有《肉蒲团》不解释,话题回归) 继续说刚才的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啊 ,他写了一本书,是与造园技术有关的。名字叫做《园冶》这里面对我们的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做了一些分析,他认为人和物的寿命是不一样的,物可以传千年,但是人最多也就活百岁,我们建造的东西,够自己用就行了,没必要为自己的后代建造,何况我们建造的后代的人们也不一定喜欢(故作千年事,宁知百岁人,足以乐闲,悠然护宅。)。这种态度是很现实的,房屋建筑也确实是,发现了更实用的建筑,就把以前的拆掉了,但是这种做法到底是不是可取,古典的东西是应该拆还是保存,这个是一个比较麻烦的定论,到现在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至于我就比较同意保留一部分纪念性的建筑,时代要发展,所以在民居这类,就应该是推陈出新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纪念性建筑也没留下多少,也许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不够虔诚,想圣彼得堡大教堂和他的广场建造了120年啊,整整一个世纪,人们都在为那个建筑努力着,这是怎样的感觉啊,感觉很神圣。圣彼得堡大教堂和我国的故宫,几乎是同一个时期的产物,二者都是至今保存的完整的世界上的著名建筑,但到底是那个好,我们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尺度来衡量的,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他们都足以作为本身所在的建筑体系的代表,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成就,就如同是绘画,达芬奇和拉斐尔比我国的沈周文徵明,到底是要高出多少呢,以此来推,不同的建筑体系,也是有不同的经验的,我们只能说,所有的经验都是宝贵的,建筑作为一门学科,立足于世界的文化史上,不管缺失了哪一方面,都会对整个建筑业的发展带来损失,新的材料新的构造方法和新的社会要求自然会带来新的建筑形式,新的建筑艺术,过去的经验不在于给我们带来多少形式上的模仿,更大的意义在于我们要了解事物发展的一些规律。几千年来,东方和西方的建筑一直走着不同的路,当然也是取得不同的成就,而未来的发展,不可能只是根据几家之言,是经过了解了每一个经验之后,取大家之精华,才会得到更新的更好的发展。下面应用一段话,也是李约瑟的分析现代建筑事实上是比一般的猜想更多的受到中国及日本的影响,一种基于中国性格的,以增加重复单位来解决人所需要的尺度和规模,以及庭院的露天空间的柱距和开间已经被采用,这类模数寻在于柯布西埃等一类现代建筑师的理论和实践中,他们之中的一些人,例如弗兰科莱特等曾经在日本工作过,正如摩尔费曾经在中国一样柯布西埃的模数是一系列意图利用作为建筑物尺度的假设的长度,主要利用标准的人体高度出发,从费布尼斯级数中引导出来,然而每一固定于人体比例的单位和谐的组合在中国则更为深刻,因为他是普遍存在的,不是偶然的,在文化的实践中,是一种工作的准则,并不是只限于一种美学上的理论,灵活的适用于不同目的文化的单位重复使用现已被移植于西方。另一方面,在现代的科学实验室中的实例也证明了他的价值,在中国,忠实于人体比例的传统毫无疑问是与没有采用几何几何图形的桁架的木结构有一些关联,虽然现在更易于建造中世纪欧洲人那些完全超乎人体比例尺度的结构,但是全世界的建筑者都越来越欣赏中国式的有关节制的人本主义,而事实上是肯定与材料无关,各种方法的水平方向上相关的较小空间的重复比诸获取巨大宽旷的空间是合适的多的,这样做只会是居住在里面的人变得矮小而已、虽然这里面有关柱网作为平面布置的基础和方法,在招呼适合人体尺度的空间,是否直接来自中国,但是总是证明了我们的古典建筑在当今,仍然有适用的地方。虽说现代的建筑大多来自于西方古典建筑的演变,他拜托了西方传统的束缚,却和中国古典建筑更为接近了。比如框架结构,这种结构我国已经使用了几千年,对这种结构是非常的熟悉了,达到的效果有时候今天我们仍然难以想象,西方古典也有很多建筑长期受到承重墙的束缚,我过的现在比较高成就的,比如山西应县佛宫寺大木塔--释迦塔,塔高220英尺,建立于1056的辽代,塔的全身都是木头做的,木头的强度是很差的,只有现代高级钢铁的二十分之一,当然这是存下来的,六世纪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塔,这个图片是木有了,只能找到一些后来人们做的图。但只是图片看着就很有气势。据说是有300英尺。 木构架古代建筑史上是使用砖石结构比较多的,想金字塔凯旋门之类,包括东方也是,印度和回教建筑,都是使用砖石的,只有少数国家例如日本朝鲜等中国的邻近地区才使用木构件。因为木材的寿命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连带着建筑的寿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也就是年代久远的中国建筑出乎意料的少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为什么我们国家要选用木构件而不是其他可以保存很久是砖石材料呢,按理来说,既然有头,那也不应该没有石头的。有些人是认为我们国家石头虽然多,但是可以用来建造房屋的,却是很少的,建筑学家刘致平在他的书《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就说“中国最早的发祥地——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是建筑甚少,”对于这个事,李约瑟是这么认为的,“肯定不能说中国是没有石头适合建造类似欧洲和西亚那样的巨大建筑物,而不过是将他们用于陵墓的制造,华表和纪念碑,用来修作道路中的人行道,院子和小径”我是不支持所谓没有石头这一个说法的,《阿房宫赋》里面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建造阿房宫赋是走了多远啊。把木头从四川运到咸阳。


      IP属地:北京4楼2012-11-13 21:58
      回复
        所以其实那时候木头也不多。有关木骨构架另一种说法是因为经济,建筑史徐敬业《中国建筑》书里面说,“因为人民的生计基本上依靠农业,经济水平很低,因此尽管木构架房屋很容易燃烧,二十多个世纪来仍然极力保留作为普遍适用的建筑方法。”但是这个观点也是争议比较大的,因为中国古代的经济水平并不一定是世界上最差的,更差的也有用石头盖房子的啊,还是说李约瑟的观点。他觉得这个和中国奴隶社会的制度有关系,“也许对社会和经济条件加深一点认识会对事情弄得明白一下,因为据知中国各个时期似乎未有过与之平行的西方文化所采用的奴隶制度形式。西方当时会采用大量的人力物去石料厂搬石头。在中国文化上就没有这样大规模长时间的巨大的雕刻模式,在中世纪左右,中国的建筑模式基本已经形成了,总之木构架的形成和中国缺少大量的奴隶是有很大关系的。”中国的奴隶社会和西方的奴隶社会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但是事实上中国的建筑也都是奴隶建造的,虽然建造木构架房屋速度快,但是也没有不用奴隶,有关古代的奴隶时代的一些情况,郭沫若有一本苏《奴隶制时代》写了一些。我过的殷代周代什么的,奴隶是很多的,所以李约瑟这个观点,正确性也有待商榷。还有就是呢,其实中国也是有用石头建造房屋的,例如《史记》里面就有记载,比如碣石宫,这个大家比较熟悉了哈,东临碣石大家都知道的,就是石头的,另外有一些高台建筑,应该不会是木头的吧,比如黄金台,“岂伊白壁赐,将起黄金台”,还有券拱这一种形式也是中国运用的比较早了、咳咳,好了不夸了,继续从建筑设计理论来讲。我们为什么用木头不用石头捏。很多人是这么认为的。木结构和砖石结构各有优缺点,木结构的优点,就是砖石结构的缺点,砖石结构的优点就是砖石结构的缺点。木构架的有点是,节约材料,节约劳动力,施工时间较短,这些方面比石头的要好很多,所以嘛,我们就选择了木构件了、所以前面的那些东西,都是浮云。主要还是因为我国不待见砖石结构,否则我相信不管多艰难,统治者也会千方百计的找到石头的,我们是有人的,据说建造金中都,修城的时候用了涿州的土,运法是用筐,从涿州到中都排上人,然后一个一个传。装完土传过去,然后空的传回来,这明显是不缺少劳力的,所以中国的木结构,是人们经过详细的分析和比较,最后确认下来的一种建筑形式。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有一个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中国任何时候都没有发生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候,一本西方的建筑史其实就是一本神庙和教堂的建筑史,这个问题应该就是中国和西方的建筑有本质性区别的很大一个原因。伊东忠太的《中国建筑史》也对这个问题做过一些讨论。一个是以人为中心。一个是以神为中心。也就是 “人本”“神本”“物本”的文化概念。神和物是永恒的,但是人是暂时的。所以为人建造的房屋。永久性就考虑的比较少了。中国人坚持使用木构架,这个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例如敦煌。龙门。云岗,这些建筑就用石头的比较多了,虽然这些在形式上和西方建筑很不一样,但是在性质上是差不多的,那种打过魔的用石头建造,完全是来源于一种对宗教的热爱,中国的石窟寺就是个例子,晋代4世纪到元代14世纪,一千年都在不断的开拓、所以呢,其实西方建筑看起来神秘。也就是宗教的力量,除了宗教建筑,西方也是没什么的,哈哈。


        IP属地:北京5楼2012-11-13 21:58
        回复
          真的好长啊


          IP属地:河北6楼2012-11-14 11:29
          回复
            好长啊、、、


            IP属地:北京来自贴吧神器7楼2012-11-27 16:14
            收起回复
              好长,看不下了……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辽宁8楼2012-11-27 22:11
              收起回复
                好长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8-20 20: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