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吧 关注:16,262贴子:83,738

【华夏】关于“国学”一些名词及观念的想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IP属地:江苏1楼2012-10-19 19:08回复
    原帖:http://tieba.baidu.com/p/1861230231


    IP属地:江苏2楼2012-10-19 19:08
    回复
      【经典】
      说明:“经典”一词,在这个传媒资讯过於发达的时代已经被滥用了。比如说“经典影视”、“经典游戏”、“经典漫画”,甚至“经典名菜”等 等。当一个词的外延被无限引申的同时,它的内涵反而失去确定性,变得含混不清。所以,有必要回过头来先考察一下“经典”这个词的真实内涵。


      IP属地:江苏3楼2012-10-19 19:09
      回复
        一、什麼是经典?
        在《汉语大词典》中,“经典”一词有三个义项:1.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2.指宗教典籍。3.权威著作;具有权威性的。这三重语义有著显而易见的内在历史渊源和意义关联。要理清其历史与意义关联,还必须回到中国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去。
        从历史与意义的背景与氛围来看,“经典”有著高远而深广的价值意蕴与心灵内涵,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尤其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IP属地:江苏4楼2012-10-19 19:09
        回复
          “经”这个字的偏旁“糸”表示它是丝织品、棉制品。而右边的字符“巠”,实际为本字,不但表音,也承担著传达意义的功能。金文字形象“壬”,指持经线的 筘。筘也叫“杼”,是织布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形状象梳子,经线从筘齿间通过,用来确定经纱的密度,保持经纱的位置,并把纬纱打紧。布是由经纬两种线交织 而成的,在织布的过程中,首先要立下经线,在此基础上再纺上纬线,所谓“经正而后纬成”,才能织成布匹。
          古人将某些书籍称为“经”,其中包含著 一个深刻的隐喻:我们的人生正如织布,每个人从出生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都在编织自己的生命史,而生命中最重要的,莫过於先给自己的人生建立起经线,一以 贯之的精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生应当拥有理想和信念。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吾道”其实不是夫子个人的道,而是人生於世,立于天地间必定 要遵循的人道。生而为人,应当有理想和信念,这是人生之道,是一条贯穿我们人生的主线,就如布匹的经线。在“一以贯之”的“道”的经线上,我们才一缕一缕 地编织上自己的生活事件,这样的生命才能形成一个整体,生命过程因为有了贯彻始终的原则而显得井然有序,斐然成章。否则,就象织布不先建立起经线,布不但 不能成匹,反而变成一团乱麻。生命事件总是在持续进行之中,而缺乏一贯性的理念,生命没有系统,没有贯通的精神,随著时间的推移,所有的生活事件不断杂乱 无章地持续累积,整个生命形态必然支离破碎。“经典”这个词主要取义在“经”,正面建立人生的理想信念,正面阐述人生一以贯之的真理的典籍,就称为“经 典”。
          “典”这个字,从字形上还可以看出古文字造型时的本义。字的上半部分,形如绳子串起来的竹简。古代的书多是用绳子串起的竹木简片。下半部 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两种写法。一种字形,书册下是一张几案,意味著摆在几案上阅读的书。一种是两只手捧读书册的形象。那麼,什麼样的书,值得我们恭 恭敬敬地捧读,或者摆在几案上拜读呢?这样的书不多,只有那些真正阐发生命原理,建立生命立足点的书,才值得我们这样去恭敬拜读。经典就是为了给我们的生 命建立一条主线,让我们建立生活的理想和信念,找回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这样的典籍称为经典。经典阐述的是人生的定位和归宿。这样看来,能够称之为经典的事 物并不多。我们不可能因为吃一盘菜、看一部大片,生命就找到了定位和归宿,所以所谓的“经典名菜”、“经典影片”,在这一标准下就不能成立了。不吃这道 菜,不看这部电影,人生也不会因此而迷失。现在“经典”一词的滥用,其实正是现代人价值迷失后的一种表现。


          IP属地:江苏5楼2012-10-19 19:10
          回复
            二、经典的范围
            以中国本土文化而论,在历史上,儒道释三家和谐共处,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一传统,两千年来,塑造著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语 言。儒道释三家都有其根本的经典。自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以来,中国本土的思想,基本上是以儒道二家为主流。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儒道二家的思想代表了 中国人思考探求宇宙人生真理的最高成就。儒家浓烈的人文情怀使中国人关注现实人间社会的改造,道家超越的自然精神则让中国人目光从凝固的现实转向虚灵无际 的宇宙而获得心灵自由。中国人所熟知的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老庄”,分别代表了这两大思想流派的根本经典。


            IP属地:江苏6楼2012-10-19 19:10
            回复
              三、文学经典——经典的延伸
              在现代中文的运用中,“经典”一词的用法,基本与英语的“classic”“classical”相对,特指文化艺术中第一流的作品,由此也可以引申开来泛指那些优秀、突出的事物。这与中文的“经典”一词的古典意义就有一定的差距。但二者并非毫无关联。
              人 类历史上所有的伟大民族,都拥有自己的经典,因为经典是建立人的信仰和生命形态的学问,它指导人们培养出健全的人格,给予人性以方向和归宿,它来自人性深 处的渴望,也代表人性能够达到的高度。如中国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印度的《奥义书》、佛教的“藏经”,希伯莱的《圣经》等等。同 时,所有的民族也拥有自己的文学传统,在这一传统中,历代都有伟大的作品出现,如中国的《诗经》、《楚辞》,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 《罗摩衍那》,这些作品流传到后世,也被称为“文学经典”。因为这些作品,不仅拥有优美的文辞,高度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人类世世代代对於命 运、人生价值深刻的反思和追问的结晶,它们或写实,或想像,或抒情,往往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的描述和感怀,触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又从具体的生活层 次中提升而回顾,去叩问宇宙与人类生命的奥秘,凝聚了高度的生活智慧与人生体验。这些作品展示了人类丰富博大的胸怀,和无限美好的心灵。在经典文学所再现 的世界裏,有苦难,也有拯救,有泪水,也有欢笑,而泪水与欢笑的背后,是对生命的悲悯和珍惜,表现出那些伟大心灵对人类和天地万物的关怀和思考;它们从不 同的出发点开始挖掘,最后都触及到人性中那一超越的、尽善尽美的本性层面,从中喷涌出不绝的爱与美的活水源泉。阅读这些作品,给我们以信心和启示,让我们 对人生能够担当,能够欣赏,对人生充满喜悦和感激,即使现实再如何凶险困厄,也绝不被沮丧和绝望所击垮,而永远怀著希望和热情,为了追求和实现理想而不懈 奋斗。这些作品因此就不仅是艺术的欣赏、文学的创作,而成为文化的创造,生命情调的显现,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经典。


              IP属地:江苏8楼2012-10-19 19:11
              回复
                【传统与文化】
                说明:现在,「文化」这个词语,被用的很犯滥!什麼都可以有「文化」,吃饭有吃饭「文化」,跳舞也有「文化」,甚至赌博也有赌博 「文化」;当然这是一种广义的使用,不是它的原义,或最精确的使用。要知其确义,我们可能必须回到这个词语的来源,我们追究它的来源,或许可以从中认取它 的基本意义,乃至於它的价值所在。


                IP属地:江苏9楼2012-10-19 19:11
                回复
                  先看高中政治书的定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再看古人的认识:
                  “传”:《周礼·夏官·训方氏》:诵四方之传道。 《释名》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
                  “统”:《书·微子之命》:统承先王,修其礼物。 《周礼·天官·大宰》:以八统诏王驭万民。【注】统,所以 合率以等物也。
                  “文化”:《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IP属地:江苏10楼2012-10-19 19:11
                  回复
                    下面解说主要采取王财贵教授意见。
                    文化一词语可追述到《易经》,《易经》的贲卦,山火贲,是由下卦是火-离,上卦是山-根;下离上根这两个小卦合成一个大卦,称为贲卦——山火贲。
                       这个贲有白色的意思,有日光的意思,引申为光明的意思,当然也有大的意思,合起是:「光明广大」的意思。贲卦的彖传有一段话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 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后这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简约成「人文化成」四个字,「人文化成」又简约成 「文化」两字。於是,「文化」一辞的本义,其全文是「人文化成」,而「人文化成」,是由「观乎人文,化成天下」而来,而「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是因著 「文明以止,人文也」而来的。「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化成天下」,则是对照著「刚柔交错,天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而说。所以我们要了解 「文化」两字的原义,应把这一大段文章的意思都包涵进去才行。


                    IP属地:江苏11楼2012-10-19 19:12
                    回复
                      为什麼说「刚柔交错」?因为离卦是属於柔卦,而离卦代表光明,根卦属於刚卦,所谓柔卦是两阳一阴,刚卦是两阴一阳,离卦是一阳一阴一阳(先生手势示意由下 往上排列),根卦是一阴一阴一阳;贲卦是由刚卦和柔卦结合,当然也可以解释说这卦里有阴爻有阳爻,这叫做「刚柔交错」。说「刚柔交错,天文也」,什麼叫做 「天文」?就是阴阳造化的表现的文章,天地万物所表现的丰彩。所以这个「天文」,不是对宇宙星体及其运行的研究的那个「天文学」的天文,「天文学」中的对 象,虽然也可以说是老天所表现的「文章」。但是我们现在所说「刚柔交错天文也」中的「天文」,意义比较广,举凡天地万物自然界的各种表现,都是「天文」, 这里的「天」,是「自然」的意思。比如说虎豹的纹路,跟犬羊它的毛色不同,山河大地,草木鸟兽,各有其特质,那是自然如此,叫做「天文」。「观乎天文,以 察时变」,我们对天地间各种自然现象,观其变化,可以明其理则,可以因时因地有所对应。


                      IP属地:江苏12楼2012-10-19 19:12
                      回复
                        接下来,「文明以止,人文也」中的「文」,是对比上面的「天文」说下来的。我们普通说「文」,往往连著另一个字,说「文章」。文章就是「非常丰富的表 现」,例如我们说一个人做文章,什麼叫文章?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交错的图案,就是内容丰富的意思,「章」就是表现彰显的意思;所以要做文章,必 须主旨明白内容丰富,否则就不成「文章」,甚至结构不精巧,声气不显扬,也不算好文章。因此有「文」必定有「章」,「章者,明也」,也可以说有「文」,就 有「明」,从天文的表现的丰盛多采,叫做「文明」。天地间有「文」有「章」,因「文」而「明」。「文明以止」,「止」,就是「止於至善」那个「止」,不是 「停止」,而是「安住、安止」的意思。那「文明」安止了,安止在哪里呢?我们从上下文可以明白,是「安止在人的生命中」,其实就是「安止在人心中」。


                        IP属地:江苏13楼2012-10-19 19:12
                        回复
                          本来是天地有文有明,而「天之文明」何以能安止於人心?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天之文明,是不能主动来安止的,而乃是人使之安止。也就是人心从眼前 的天地万物之鲜明,察其理则,体其次序,人心体贴到天地「光明的作用」,於是继承了天地的「文明」,而开发出人特有的「文明」。这种「人类」自我开发的 「文明」,叫做「人文」,所以说「文明以止,人文也。」各位!你要知道这是一种很「不得了不得了」的观念(先生加重语气)!人类在这里表现了很高的智慧! 为什麼?因为天地万物所有表现都只能是「天文」,唯有人,可以吸纳天文而转出「人文」。你可以想一想,猫跟狗,虎跟豹,它们都有天文,但我们很少听到过 「猫文」、「狗文」、「虎文」、「豹文」的,我们只听说过有「人文」,因为只有人,才能使「文明以止」,而开出「人文」。 


                          IP属地:江苏14楼2012-10-19 19:13
                          回复
                            有了「人文」,接下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观」就是观照,观照即能体会,体会则能发扬,体会发扬了人的光明,叫「观乎人文」。人都是天之所 生,都在天文与人文之感应中,所以能「观乎人文」的贤哲,就可以拿「人文」来「化成天下」。「化」是教化,「成」是成就。教化成就什麼呢?使天下之人都变 化其气质,以合於天文与人文。人有天文啊!你长的五官四肢百骸,如何做最好的使用?人有人文啊!你的人性有光明也有黑暗,有聪明也有愚昧,应变化其黑暗以 趋向光明,改善愚昧使趋向聪明。


                            IP属地:江苏15楼2012-10-19 19:13
                            回复
                              有大智慧的人,能够观乎天文,了悟人文,我们称为圣贤。而他所了悟到的道理,原来是人心通於天心。而且每个人的人心都是一样的,都可以通於天心,只不过有 的未尝开发,所以有先觉后觉之分,孟子所谓「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本於人心之同然,所以人文就能够「教」,能够「教」就能够「化」。化除人类心性的 驳杂而归於纯净,也可以说化除险恶的人心而归於天性叫做「教化」。古文尚书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心是很隐微很微妙的,道心难以把握的,人心呢, 是很不隐定很危殆的的,人心往往会随波逐流。那麼你在人心惟危之处受到教育而起变化,使你常以道心为主,使这个非常微小微妙的道心得以发扬光大,这样岂不 是因著人文而还归成天道吗?这样的「人文教化」,才是「文化」一辞的本义! 有智慧的老师,必定会将他所悟得的「人文」,教他的徒弟;有智慧的父母必定会将他所悟得的「人文」,教他的子孙。这样,师授徒,父传子,这样一代「传」一 代,而成「统」绪,叫做「传统」,叫做「文化传统」,只有「人文教化」的「传承统绪」,才可以称为「传统」,这又是「传统」的本义。


                              IP属地:江苏16楼2012-10-19 19: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