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吧 关注:1,288,139贴子:6,682,035

※※※【身心发展二元论:状态VS任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终于可以有系统地发展并推广一个非学术成果啦,Here we go本贴旨在将一切日常问题与目标归结为【自身状态】的调整与【任务效益】的获取,为自我发展提供一套易操作的方法。为保证其操作性,书写形式是仍是草稿体:随想随记,以实践谱写经验教训。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2-09-28 01:08回复
    【2,理想的状态是自内而外获得的:首先保证心情舒畅,在这种心境下,调整注意力,让注意力变得可以控制,带着这样的状态集中去做任务,完成自己的分内事,挑战自己的目标,追寻梦想。当重大任务一样一样完成时,外在价值又反过来增进内在状态。这种内外之间良性循环的状态,就是我们要追寻的理想状态。】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2-09-28 01:33
    回复
      【3,状态优先于任务效益。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先保证拥有一个好心情与可控制的注意力,尽量不要为了获得更多任务效益而让心情和注意力损失过多】【状态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的。所以,任何时候,有意识地去改善心情,调节注意力是有好处的(想起来就调整)】【状态的目标:在我们一天中,任何一段时间内,都具有平静的心情与控制自如的注意力。当然,这个目标过于完美,现实情形是动态的:会有几段时间状态不好,但是这样的时间段在不断减少;一旦意识到自己状态不好,能够有意识去调整状态,调整所需时间越来越短,自己能越来越快地恢复状态。】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2-09-28 01:49
      回复
        【专题一:朝向3中目标状态调节自身,可以解开各种情境中的纠结与疑惑。不断补充这样的情境,并在这样的情境中给出具体的调整状态与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比起笼统地介绍方法更具操作性。】今后我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做这个专题。情境来源有我自身的实践经历,也有别人的问题,比如本吧各类求助贴。这个专题做到一定程度时(比如处理一百个实例),我们肯定更加接近目标状态。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2-09-28 02:00
        回复
          高手就是不一样。。


          IP属地:广东6楼2012-09-28 08:11
          收起回复
            这的确是一个可以探寻的东西。但要将其完善成体系其艰难性不亚于发现一个理论。 如何计算人的劳动力就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个体的变动因素实在太大了。我想从群体的劳动总和来算平均也许得到的数值会更稳定些。加油吧。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2-09-28 09:08
            收起回复
              好啊猫,加油:)


              8楼2012-09-28 09:32
              收起回复
                前排支持一下楼主。
                我只看看 我不说话


                9楼2012-09-28 11:13
                收起回复
                  看着看着我就哭了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2-09-28 11:16
                  收起回复
                    好想法


                    IP属地:北京11楼2012-09-28 12:27
                    收起回复
                      受益了,谢谢。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2-09-28 19:48
                      收起回复
                        加油啊,希望楼主继续完善理论。


                        14楼2012-09-29 16:46
                        收起回复
                          [5楼-案例2.达芬奇睡眠]
                          这套睡眠模式的成功给我带来了更充裕的时间和更加高度的自主性,除此之外,也让我对任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做有价值的任务,需要进入某种逆境,逆境会伴随各种身心不适,通过调整状态让自己在起初所谓的逆境中变得舒适,是一种极好的方式。达芬奇睡眠恰好无意中成为了这方面的练手工具,它的成功意味着,其他一切任务,尤其是那些在别人眼中需要毅力的任务,都可以通过类似的模式来进行。这样看来,任何健康状态下身心不适的感觉,都是任务效益来到身边的信号(游戏中,敌人来到身边,系统会提示有威胁,但是老玩家会把这个当作送经验的提醒)。这样,那些从小到大一直被灌输的狭隘的毅力与刻苦精神可以叫停了,达芬奇每天睡90分钟,爱多士每天工作19个小时,爱因斯坦去约会还要考虑问题…他们可不是自虐狂,只是无意中能够在他们所喜欢的那些事情中迅速调整状态罢了,以至于最终不需要主动调整。这才是做任务原本应该具有的乐趣。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2-10-07 08:07
                          收起回复
                            好贴!顶.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2-10-07 10:07
                            收起回复
                              难得你写得这么通俗 不过观点还是蛮高的嘛 竟然有这么多T1点化的技巧


                              17楼2012-10-07 12: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