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燕吧 关注:49贴子:222
  • 1回复贴,共1

魏晋北朝时期的北方各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魏晋北朝时期的北方各族\ 


公元2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为其时代的特点。大量少数民族入居中原,中原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有的南迁长江流域,有的北迁关外少数民族地区。迁居中原的少数民族,受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汉族也从少数民族那里吸收了有益的东西。这种民族间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也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北方燕赵地区,是这一历史时期北方民族融合最为显著的地区,它的历史作用具有全国意义。 

一、曹魏与鲜卑、乌桓 

东汉后的魏蜀吴三国,曹魏地处北方据有燕赵,而且实力最强。曹操在灭袁术、吕布、袁绍群雄之后又降乌桓,统一北方,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称魏王,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曹丕代汉立魏后,辖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境内除中原汉族外,还包括匈奴、鲜卑、氐、羌、乌桓、羯、卢水胡、西零等少数民族,其间的鲜卑、乌桓和匈奴较为强大。 

(一)鲜卑人统一漠南 

东汉末年,檀石槐统一鲜卑诸部,在长城以北的广袤地域,建立了东、中、西三部的军事部落大联盟。延时不久,鲜卑又陷于诸部林立的分散状态。曹操当权时,西部鲜卑叛离,漠南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步度根集团(檀石槐后裔),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强,影响大。袁绍据河北时,汉人为避其苛虐刑政,多投奔鲜卑轲比能,轲比能令其族人向汉人学汉语,学汉字,学兵器制造术,势力强大起来。 

建安年间,曹操驻军幽州时,轲比能等鲜卑首领通过乌桓首领阎柔贡献方物,表示臣服。曹氏父子两代,都对这些首领给以安抚。黄初元年(220年),轲比能向文帝献马;二年,轲比能交还留居鲜卑的汉族500余家归汉;三年,又率部3000余骑,驱赶牛马7000余口与曹魏"互市",再送归汉人千余家返回上谷等地。后轲比能集团势力强大,先后兼并了步度根等部,统一了漠南地区。轲比能强大后,屡犯曹魏边境,后为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王雄遣刺客所杀。漠南统一局面又陷于四分五裂之中。东部鲜卑先后兴起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三股势力,他们乘机南迁,占有乌桓故地。宇文部本非鲜卑,后来东迁辽东与鲜卑人杂处,归附檀石槐后,逐渐鲜卑化。段部出自辽西鲜卑,居地中心在令支(今河北迁安县)。 

(二)曹操北征乌桓,乌桓人入关定居 

东汉末汉献帝初平中,乌桓人蹋顿统一了辽东、右北平、辽西三郡乌桓,之后,上谷郡乌桓也归属为一。建安初,冀州牧袁绍与公孙瓒争战时,袁绍在蹋顿的支援下,占领幽州,蹋顿因此也得到了袁绍的封赐。曹操败袁绍后,袁绍之子袁尚、袁熙胁迫幽冀军民10余万户投奔三郡乌桓,欲借蹋顿之势复图冀州,蹋顿也乘势入塞攻扰。曹操为消灭袁氏余部,安定边境,开凿平虏渠以通漕运,准备粮草。公元207年亲率大军,北征三郡乌桓,出卢龙塞"堑山湮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的统治中心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杀蹋顿,破柳城,袁氏兄弟出逃到辽东,为辽东太守公孙康所杀,送首级给曹操。曹操将被乌桓掳去和逃往塞外的汉族百姓10余万户接回。又迁10余万户乌桓人入居关内,并从中精选,组成骑兵,仍命乌桓的王、侯、大人率领,随同魏军南下征战,"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三国志•魏书•乌丸传》)。后来,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秋,又遣幽州刺史兼护乌桓校尉毋丘俭率军征讨右北平郡乌桓,先时曾随袁绍奔走辽西的"辽西乌丸都督"也率众5000归附魏国。曹魏政权对乌桓的征伐、迁居和重用,对民族的融合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乌桓逐渐与汉族融合为一。此外,曹操为巩固政权,稳定北方的统一,还对南匈奴施以征伐与招抚。他采取分化控制的策略,令其居住指定地区,分部立贵族为帅,并遣汉人为司马实行监督,从此,单于仅存虚号,"降同编户",部落组织虽存,但已不能直接管辖其部众了,实权归于曹魏政权所委派的各部司马手中,加之一些安抚措施,匈奴部众编入户籍,与汉人长期杂居,学习农耕技术,出现了"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的安定环境。南匈奴由单一的游牧经济也兼营农业经济,南迁中原内地的一些匈奴人,因没有土地,不少人也沦为汉族地主私家的田客。 




1楼2007-03-16 21:08回复


    5楼2007-03-16 21: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