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吧 关注:1,326贴子:5,328
  • 5回复贴,共1

透过俄版电影《十二怒汉》看辩证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部电影逻辑严密、内容丰富、情节有序递进,细节巧妙衬托,立足现实,寓意深远。同时,揭示出一些辩证法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12个陪审员在一个体育室内进行的半天曲折讨论揭开了一个凶杀阴谋,挽救了一个人的命运,揭示了人性的美丑,展示了法律、民主进步的微观步履。
陪审员们象往常一样在忙碌中抽出时间出席法庭辩护,并讨论得出最终的审判结果。陪审设在学校的体育室里,象征着小小的陪审程序关系着国家、后代的未来:一根40年前的失修废弃的热气管道横在屋顶上,象征着俄罗斯法律制度、社会老气沉沉、缺乏活力;钢琴被锁在铁栏中,暗示了社会民主自由被限制、艺术被尘封;
厕所里的毒品针头、柜子里的女人胸罩暗示着民众沾染毒、黄陋习,其中还穿插着车臣战争血雨腥风的场面;透过这些图景,我们看到俄罗斯社会在封闭落后、经济缺乏活力、社会制度老化陈旧的同时,还遭受现代流行毒品的侵蚀、国家战乱的干扰。
这一次陪审,以小见大,以12个公民的实际行为来透视了俄国现在的社会状况,探索解决的办法。
正当陪审员们准备草草了事、各忙生意去时,一位物理教员提出质疑,认为这个案子事关孩子命运、仍有疑点,需要再细细斟酌,并提出了买西瓜要切开才能确认生熟的例子来表明:需要层层剖析此案的细节来确认真相。
而后一位犹太老人因为也存在疑点(被告律师面露醉相、两眼无神、神智不清,没有替被告辩护),因而转变观点。判决进入僵局,众人也因此陷入烦躁、抵触的氛围。
物理教员又讲述了自身的故事,自己的发明专利想要贡献给祖国,但是无人问津,灰心丧气、酗酒度日、放纵寻死,众人皆以为其疯癫,而只有一个路人(他后来的妻子),说出他是因为伤心才如此。教员以亲身经历来说明,有时候哪怕只是一个人的关怀,就能挽救另一个人。
众人因此稍微缓解了下焦躁的情绪,进入剖析疑点、讨论案情的角色,教员因此将凶器,一把军刀传上来分析,并将凶器与自己购买到的军刀作对比,两者一模一样,由此便动摇了原告所说的“这把军刀只有被告有”的结论,然而众人半信半疑。



1楼2012-08-24 00:08回复
    而后犹太老人讲述了自己遭到纳粹迫害的父亲意外的娶了纳粹军官的漂亮老婆,抛妻弃子的怪诞经历,以此来证明:一切皆有可能。
    而后一位胖商人讲述了自己的叔叔因工资太少、喝酒闹事,却被好心的**请去给予同情、共饮后释放了经历,以此来表明:好人要有好报、坏人要得惩罚,而不是拘泥于法律。他的故事也促使人们回归法律的宗旨,法律不是走过场形式,而是要惩恶扬善,这促使陪审员们认真对待案情。
    而后,剧团演员因延误了时间而表示被告无罪,一位系主任也表示存在疑点而认为被告无罪,他认为杀人动机若是获得父亲的养老金,那么拿到钱后不会再返回来杀人。一个汽车司机坚决反对,认为被告是一个未开化的、未接受教育的野蛮人,杀人在清理之中,这遭到了一位高加索医生的反对。
    至此,已经有5人认为被告无罪,讨论仍在继续。一只小鸟的飞入暗示着案情讨论的进展、民主的进步 。
    而后,陪审员们又用现场的器材模拟案发现场,从而论证了住在被告楼下的证人——一个患有严重风湿的老人的证词是假的。医生根据职业经验,也改变了观点,认为被告无罪,电视人也因此改变了主意。剧团演员此时愤慨地斥责了坚持被告有罪的司机的嘻嘻哈哈、玩世不恭,进而指责了现代民众们对于俄罗斯社会民生问题的逃避和戏谑,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和严肃对待的态度,同时他还讲述了自己照顾外婆的童年经历,暗示了是老年证人的孤独促使他想要被关注,从而做伪证。
    而后,司机带着电视人模拟了良民家庭被洗劫场景来恐吓电视人,强化了征服杀人、狼性杀人的观点,促使电视人改变了观点。
    至此,已经有6人认为被告无罪,6人反对,讨论陷入僵局,突然的熄灯停电衬托着这一点,法警说的,“我们的电灯是新的,电线却是旧”的别具深意。
    而后,开始出现转机,一位经济人士拿出被告及死者的住房资料、老人的证词来分析,认为真凶的杀人动机是阴谋杀人拆迁、因金钱利益而杀人,因此认为被告无罪。
    同时,他们开始质疑住在死者对面的女人的证词:孩子不肯能拿刀从上往下刺死死者。司机反对,在模拟是时候被医生用娴熟的刀法吓住,而摇摆不定的电视人也因此改变了主意。而一个墓地经理也用自身设套赚取死人亲属的钱来证明开发商为财杀人的推测是可信的。
    鉴于以上种种疑点,再次表决时有10认为被告无罪,物理教员对于女人伪造证词的动机解释(嫉妒心理)使整个案件的疑点被全部解释,而司机也用自己后妻对前妻所生孩子的嫉妒来证实了这个推理。至此,只剩下一位艺术家持被告有罪的观点,他认为被告确实无罪,但是倘若释放了,一来孩子无家可归,二来孩子会遭受真凶的灭口,不如待在监狱中安全,以图后策。而众人皆因自己的工作无法进一步帮助孩子了,最后只能无奈地作出无罪的判决,而孩子被艺术家带走照顾。最后,那一只小鸟被物理教员放走了,飞进了下着雪的自由天地中,象征着真相被澄清,人们又一次突破了枳枯,争取到自由。


    2楼2012-08-24 00:09
    回复
      这个故事表明了现实的残酷性,陪审员认真讨论后发现了案情的真相,在作出判决时却要考虑孩子的安全而作出同初始一样的判决,但是陪审员们还是作出了无罪的判决。这其实暗含了一条道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被告本无罪,在初始时,讨论结果是稀里糊涂的有罪;更进一步的是:真相被揭开后判了无罪,但是这无罪给不了孩子完全的自由,他还面临着一定的人身危险;再进一步的又是判有罪,因为这可以在局部归还孩子自由的同时保全孩子的性命,陪审员们与法院磋商,暂时关押保护孩子,抓住真凶后再释放;还进一步是判决民副其实的无罪,逮捕真凶,立刻还孩子自由。这一条“有罪——无罪——有罪——无罪”的判决不断向着“无罪”这一真理前进,每一次的否定都是一次本质上的提升,否定之否定后才得到本质上更高级的肯定,然而肯定之后还有否定,事物就是这样,循环前进,螺旋上升,否定之否定之后的事物往往在形式上与否定之前的事物相似,但是在本质内容上是发展了的。这个规律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乐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无止境的,我们只能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而不可能一劳永逸;反过来看,只要努力得当,事物必定会顺应规律发展,不可认为成败由天、任由摆布,悲观失意。


      3楼2012-08-24 00:10
      回复
        同时,从这个电影中,我们看到了进步是点滴积累的,这揭示了质量互变的规律,电影揭示了每一位陪审员观点转变的详细过程,正是这量的点滴积累才能产生每一个陪审员自己观点的彻底质变,同时拥护无罪的人数的增多又积累了整个判决进程的量变,进而导致最后的质变:判决无罪。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倒退、反复的痕迹,电视人开始时也随大流,表示有罪,后来电视人对于旁人的合理推理表示赞同,表示无罪,后又因为司机的恐吓而改变主意,表示有罪,这实际上是量的减少,进而导致了质的倒退。所以,量可以积累,也可以减少;质可以突变,也可以蜕变;事物可以进步,也可以暂时倒退,但是终究是要进步的。我们因此也看到,任何重大事情的改变都是起于毫末,汪洋大海都是由涓涓细流汇集而成,这告诉我们,我们若要改变,只有寄托于点滴的积累,不然理想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时,那些侥幸的没有量变基础的突变即便是再光鲜宏大,也是海市蜃楼,是虚弱的、有隐患的,比如暴富的人往往缺乏守住财富的能力、短时间内失衡的光鲜的经济繁荣往往是泡沫、辉煌炫目的外表下往往缺乏持续发展壮大的元素。只有掌握了这个道理,我么才能摒弃侥幸,创造条件,平稳而快速地进步。因此,我们找到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根据,只要我们创造出满足事物发展的各项基础要素,稳打稳扎地推进,那么质变是必然可以发生的,进步是必然在等待着勤劳的人。反过来看的话,我们要预防量的减少与质的蜕变,我们也在这里找到了防微杜渐的根据,往往恶念恶习也是积少成多,导致退化,而且负面的量往往比正面的量更易积累,俗语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正是这个道理,正面的愿景往往是我们去主动积累正面能量的原因和结果,而负面的恶果却往往是我们在不经意中、疏忽大意中、被动中一步步滑下去的,往往并不是我们刚开始就预料到了、愿意滑下去,而且在我们滑下去之后,就不再会记得起之前健康些的状态了。


        4楼2012-08-24 00:11
        回复
          最后,剧情也揭示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矛盾开始是对立的,正是这对立是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力,事物会朝着矛盾被解决、矛盾消解的无矛盾的统一方向发展,陪审员之间、陪审员自己的无罪与有罪的意见矛盾相互博弈、逐渐消解,朝着无罪的真相方向发展,最后形成统一的局面。只是,现阶段真相与谬误的矛盾被解决后,更深层的矛盾:孩子的自由与凶手的利益关切之间的矛盾被呈现出来,假如有续集,我们可以预见,必然揭示的是孩子要收集证据上诉来为父报仇、凶手要辩护灭口维护利益这一对尖锐矛盾之间的斗争。所有的矛盾都朝着矛盾被呈现、展开、斗争、消解的永恒方向发展,只是偶尔也会出现反复、倒退,但是进步的趋势是不变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认识到,世界不静止下去,因为矛盾无处不在,变化也就无处不在,那么所有的破败、落后、丑陋都在变动、都会逐渐被淘汰,我们就必然会告别黑暗,我们就有理由去乐观地憧憬未来;那么所有的成绩、荣耀、先进也都在变动,都会被打破而升级到更高水平,我们就必然要面对进一步的矛盾斗争,必要要去放下成绩、接受创新、刷新自己,跟上时间的步伐。


          5楼2012-08-24 00:11
          回复
            牛逼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4-13 17: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