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森堡吧 关注:466贴子:2,141
  • 3回复贴,共1

《引力的奥秘,万有引力新解》挑战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引力的奥秘,万有引力新解》挑战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摘要:本文是一篇研究引力和引力场的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是——引力、引力场、磁场,电磁场,产生原理和相互关系,以及物体在引力场中的受力情况;重力、反重力的研究和社会价值;行星受引力场的影响和运行方式。
一、经典引力理论
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本质或物理状态以及中介物质无关。”
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不过在他的著作中从来没有提及引力产生的原因。
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中认为,引力是大质量物体(比如太阳)使空间产生的弯曲,就像你在平展的桌布上放一个重物,使桌布产生凹陷。
我也很早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磁铁为何能吸引物体),很小的时候,最好玩儿的玩具,磁铁(喇叭上拆下来的),总是能吸住一些铁块,很是有趣。起笔始于半年前,历时6个月,初稿完成,所有的问题皆有了一个答案,是对是错还需要大家来验证,本文仅仅是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之上主要针对引力所作的理论性研究,力图用通俗的语言解开引力之谜!
二、美妙的引力画卷:
平静的水面,投入一颗小石子,泛起层层的涟漪。太阳是太阳系中的中心天体,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旋转。如果把九大行星公转面抽象的看作是水平面,那么引力就是太阳泛起的层层涟漪。不断的向空间延伸,引力场“涟漪”也不断的衰减,消亡,一直到物体不在受到其影响。
这里太阳是溅起水波(引力场)的“石子”,赋予水(空间)之能量,如果空间是平静的“水”,那么引力就是赋予它“水波”的能量。其实,真正如同同心水波样的应该是磁场和电磁场;我并非是说空间就是引力传播的介质,空间也并非如同水波那样产生形变,空间只是引力场存在的一个场所。
引力场好比是大质量物体(天体)所产生的能量场引起的空间涟漪。引力是物质产生的能量的一种空间传递和表现形式。就如同水波和声音同样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的太阳系引力场抽象的比喻就是一副泛起层层涟漪的水波,九大行星就在这水波中环绕太阳旋转。(大质量物体)不同的物质元素组成,不同的质量,引力场能量的大小,形态,会有所不同。
这是一幅引力场的完美画卷,实际上会有所差异,比如行星的椭圆轨道,水星进动现象,都是引力场的不完美的表现,后面会做详细的解释。
三、引力的产生原理以及和电磁场的关系
不论我们看得见也好,看不见也罢,引力的的确确是存在的,如果没有引力的作用,那还真是一件大麻烦……下面就详细阐述我对引力产生原理的一些认识。
首先引力是由有质量的物体产生,物体(物质)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所有元素的基本单位,原子又是由原子核(质子、中子)以及环绕其高速旋转的电子(带负电)组成,那么引力的产生就和原子不无关系了。引力是原子结构物质产生的一种能量场,这种物质即为引力源。引力产生的原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元素原子中带负电的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产生的能量场。(是否和原子核有关不得而知)
引力是一个很小的力,只有当物质的质量足够大,产生的引力足够强的时候,我们才能感觉的到。
地球有磁场,也有引力场,既然引力场和磁场可以共生,必然有他们之间的联系。
引力、磁场、电磁场的形成——引力场和磁场、电磁场,是一种相同的能量场;磁场,电磁场,是能量场的不同表现转化形式。都是起源于原子核内电子(携带电场)的绕核高速运动,以及原子的自旋,产生的能量场。携带电场的电子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别产生引力场,磁场,电磁场。注:也有可能是电子的绕原子核的高速运动产生引力,自旋产生磁场,总之是和电子运动密切相关。



1楼2012-07-10 09:17回复
    另外,磁力线(磁场)方向即为电子旋转方向。
    六、太阳系引力场如何影响行星的运行
    太阳系由九大行星组成,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太阳为恒星,所在中心位置,其余九大行星环绕其在一个平面内(黄道面)做椭圆轨道运行。我们的太阳系中九大行星,早已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在太阳的引力场涟漪中静静的环绕。
    地球…以及其他星球在太阳系中的环绕运动,其能量应该来源自恒星太阳的引力场,太阳的自旋,….影响了太阳系的引力场。我们的太阳系中,恒星太阳的组成成份是:氢约占71%, 氦约占27%, 其它元素占2%。氢原子原子核质子数是1,和外电子数也是1。氦元素原子核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为2,具备产生引力的条件。太阳引力场如同平静的水面(空间),投入的一颗石子(太阳)产生的涟漪,太阳内部的高压,是引力变得如此有规律的内在原因。太阳的引力场是不断产生的,所以这个涟漪也是由中心不断的向外扩散,由于太阳自转,也会带动空间引力场的转动,形成了一个涡旋引力场。 太阳质量占了太阳系的99.86%,其他行星只占很小一部分,我认为其他九大行星环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能量来自太阳自旋形成的涡旋引力场。行星之间引力场,可以在水中同时投入两颗石子,产生两个涟漪,来观察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一开始是相互排斥的,然后逐渐的消融,融合到一起。行星之间的引力场可能会有相互的排斥作用,就比如电场,磁场有吸引物体的作用,不能说两个电场,磁场就一定会相互吸引!但是太阳太大了,太阳系引力场完全包容其他行星的引力,那么其他行星在太阳如此广阔胸怀的引力场中只能做俘虏了,行星的自转和高速运行,会抵消太阳引力场的吸引作用。假设银河系中有两个质量相等的行星,只是他们的物质组成不同,那么他们的引力场大小(强度)也会不同,简单的以引力和质量成正比是有局限性的。 黑洞引力场——有人问黑洞的引力场,这个问题还真是没研究过,经过几天的思考,我认为黑洞的引力场的确比较特殊,其所产生的引力场比恒星要大的多,也更加的紧密,吸引力更大,以致光都无法逃脱,仅此而已。 水星进动的特殊性——水星,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也是九大行星中最小的行星,并且是太阳系中运行最快的星球。这里,只研究水星的一个奇怪的运行特点,那就是水星进动;引用中国一个古来的成语来解释水星的这种怪异的运行方式;让我们来“刻舟求剑”,我们把水星轨道看作一个圆圈,分成360度(逆时针),水星公转周期是88天,太阳自转是27天(赤道处),现在假设水星在太阳近日点处,我们将此处水星轨道标记为A1(0度),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太阳表面)标记为B1(0度),当水星环绕太阳转动一周,回到位置A1的地方,那么太阳已经自转了3.26圈,太阳标记B1的位置目前是水星轨道的93.6度,可见A1和B1已经无法相对应了,刻舟无法得到剑了。那么水星相对于太阳此刻的位置,引力场和原来相对于A2的位置高度一致么?地球在赤道和南北两极引力场强度还不一样,就算同是赤道附近,引力场也有微小的差异,何况太阳那么大,我们凭什么把太阳想象的那么完美?太阳引力场的不均衡,太阳的自转,应是造成水星进动的主要原因!因为水星离太阳最近,其环绕太阳的周期最短,所以其进动就比较明显了。 太阳系就像一个大“表” ,黄道面是表盘,太阳是那定盘的“星”,九大行星是表针,九大行星每一时刻都有自己不同的位置,周而复始的运转,太阳巨大的引力场就是给予这些“表针”运转的能量所在。
    开普勒第一定律:“每一颗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为何行星围绕太阳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一个圆形?主要考虑一点,那就是太阳并非静止不动,除了自转它还环绕银河系高速移动,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的速度为250公里/秒,这么快的速度,足以让太阳系中的其它行星跟不上太阳的步伐。太阳向“前进”的时候,其它行星向后跑,凭什么认为此时他们的距离会越来越近?一个向前,一个向后,轨道自然就是椭圆了。如果太阳系是静止的,那么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轨道应该是圆形。形象化比喻,一个球体在水中自转的同时还在向前移动,那么带动的水波自然会形成一个椭圆形(引力场)。
    


    3楼2012-07-10 09:17
    回复
      如果广义相对论是对的,假设有两个大质量的物体,质量完全相等,一个太阳,一个黑洞,太阳体积要大的多,黑洞体积小的多,不知道他们谁的引力更大,或者说谁的空间曲率更大。牛顿的万有引力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都是“完美”的引力理论,过度依赖数学公式了,忽略了物理学的观察。我们真的了解引力么?
      七、地球磁场产生原理的研究
      地球磁场是如何产生的,目前有很多学说, 1、永磁体学说;2、内部电流学说;3、电荷旋转学说;4、压电效应学说;5、旋磁效应学说;6、温差电学说;7、发电机学说;8、旋转体效应学说;9磁力线扭结学说;10霍尔效应学说;11、电磁感应学说。
      首先要考虑和磁场关系密切一个因素,那就是居里点(居里温度),磁性材料达到某一温度磁性消失,这个温度称为居里温度。铁元素的居里温度是 1043度,镍元素的居里温度是 631度
      地球磁场的产生:地球的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地核、地幔、地壳;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内地核,地核的组成主要是铁、镍元素,半径为3480千米,密度12.9/立方厘米,温度约是4000~6000度,很显然超过了组成地核的物质铁、镍的居里温度,所以应该不会产生磁性。但是有一点,外地核的压力高达136万个大气压,内地核更是高达360万个大气压。所以我认为地球磁场的产生是因为含有大量的磁性物质铁、镍,以及内部超高的压力。高温使其失去磁性,而高压又使其恢复磁性,并且更强,类似电压使导体产生电磁场。地球磁场的产生原理——高压磁效应学说。
      关于磁偏角,这应该和地核的构成有关,理论上认为外地核为熔融的液态,内地核为固态,随着地球的自转,内外地核之间也会发生一些移动,形成磁偏角,甚至某些时刻磁极还会来个大翻转。根据现有的理论进行推理——假设地核为一固态磁性金属球体,外核为熔融状液态岩浆,地球在不断的自转,此时因为外核液态的原因,外核和内核自转并非完全同步,而是有微小的差异,内核自西向东绕地球竖轴旋转的同时,还会有极小的自北向南绕横轴旋转,这就形成了南北极不断移动并在一定时期完全调转的现象,这可能需要几万年的时间来完成。也许什么时候地球外核的岩浆绝对冷却下来,成为固体形态,那么地球磁场也将会固定下来。此时地震也许不会在发生;
      地震的发生--
      地震有没有时间和地点顺序以及规律?我认为是有规律可遵循的,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地震的规律大多数很可能相反,是自东向西发生和发展。因为地球特殊的构造,内地核和地幔、地壳之间被一层熔融的外地核(岩浆)所隔开,整个地球的自转变得并不是非常协同,有可能因此产生了地球板块的漂移的主要原因,和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假设外地核的熔岩层完全“冻结”失去能量,那么整个地球将变得更加协调。地球板块将不再漂移,地震也将逐渐的消失和不再发生。
      磁性物质在达到一定温度便失去磁性,这个温度临界点叫做“居里点”,磁性在高温下消失,也许(假设)在高压下又可恢复,并且随着压力的增高磁场强度随之增大(有待验证)。
      关于地震的形成和预测——自小学课本中得知我们的大地居然会震动,称之为地震。
      据说鸟类可以看到地球磁场,已知很多动物都可以感受到磁场变化,比如蜜蜂、海龟…也许有一天我们的轨道卫星可以监测地球引力场和磁场的变化,以此来预测地震的发生。
      八、引力(重力)、反重力的研究和社会价值。
      深入研究引力以及引力场,有助于将来研发成功反重力系统,为人类走向宇航时代奠定基础。
      反重力系统研发成功的意义:英国科幻小说作者威尔斯在1901年发表的科幻作品《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中描述了“反重力”,能够屏蔽重力影响,使宇宙飞船飞向月球,反重力已经成为人类一个多世纪的梦想。有消息说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正在研究一些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可能在将来某一天彻底改变一个世纪来的推进技术。波音公司进行的反重力研究概括起来就是该公司一个名为“先进空间推进技术重力研究(GRASP)”的项目。
      《简氏防务周刊》获得的一份有关文件阐述了波音公司认为该项目获得成功的重大意义。文件中写道:“如果反重力是确实存在的,它必将改变整个航空航天事业。”如果反重力是确实存在的,它必将改变整个世界。汽车、火车、轮船,所有你能想到的交通系统,都能通过“无推进剂推进”一种从重力场中获取能量的模式来驱动,人类将会走向真正的星际探索时代。
      作者:灰太狼
      18931132617
      aodesai@foxmail.com
      ------------------------------------------------------------------------------------------------------
      首先感谢您看到最后!难道您就不想说点什么吗?请留下您宝贵的墨宝,您对我的文章和理论的看法;欢迎大家转发您的博客,欢迎记者朋友转发到其他杂质,谢谢~
      本文虽内容不多,却用了我20年时间思考,三年写作,每一个问题都要经过“冥思苦想”,才能“茅塞顿开”,引力的产生原理,地球磁场的产生原理,我想目前科学界都是一个谜团吧?希望此文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科学的兴趣。
      筹建反重力研究实验室,寻求赞助公司!!
      18931132617 杨泽江
      aodesai@foxmail.com
      


      4楼2012-07-10 09:17
      回复
        写得很乱,看得费力。顺便给你提两个问题:
        1.只要有物质形态,就会产生引力,即便是原子核,虽然单个原子核产生的引力及其微弱,但是,它是存在的。
        2.重力相互作用有个绝对不同于其它三种基本力的特性,就是本身非常微弱,但是,在远超其它三种力的作用范围上,依然会存在。这就是为什么物质越集中,产生的引力越大。它产生于微观作用于宏观。
        如果你能解释这两个问题,你就成功了,哈哈


        5楼2013-02-05 00: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