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建筑吧 关注:48贴子:375
  • 4回复贴,共1

华夏建筑的特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结构
中国古代简直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从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使用范围较广,在三者中居于首位。


1楼2012-06-28 14:39回复
    抬梁式木构架
    抬梁式木构架至迟在春秋时代已初步完备,后来经过不断提高,产生了一套完整的做法。这种木构架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的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系构架的作用。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成为“ 间”。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沿着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形平面。除此之外,这种木构架结构还可以建造三角、正方、五角、六角、八角、圆形、扇面、万字、田字及其他特殊平面的建筑,和多层的楼阁与塔等。

    


    2楼2012-06-28 14:41
    回复
      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由于等级制度,使上述抬梁式木构架的组合和用料产生很多差别,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只有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材允许在住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所谓斗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叠装配置而成。斗拱最初用以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承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中国古代的匠师早就发现斗拱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统治阶级也以斗拱层数的多少来表示建筑物的重要性,作为制定建筑等级的标准之一。至于斗拱的发展过程,至迟在周朝出气已有在住上安置坐斗、承载横枋的方法。到汉朝,成组斗拱已大量用于重要建筑中,斗与栱的形式也不止一种。经过两晋、南北朝到唐朝,斗拱式样渐趋于统一,并用栱的高度作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后来匠师们将这种基本尺度逐步发展为周密的模数制,这就是宋《营造法式》所成的“材”。“材”的大小共有八等,而“材”又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位其宽。根据建筑类型先定“材” 的等级,然后构建的大小、长短和屋顶的举折都以“材”为标准来决定,因此,即简化了建筑设计手续,又便于估算工料和在场地进行预制加工,使多座房屋可齐头并进,提高施工速度,满足了通知阶级在短时间内建造大量房屋的要求。这种方法由唐宋沿袭到明清,前后千余年,由此可见斗拱在中国古代较高级的建筑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宋朝木构架的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房屋空间随之扩大,木构架节点上锁用的斗拱逐步减少,这种趋向到明清二代更为显著。这就是高级抬梁式木架构及其艺术形象,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区域简练的一个重要发展过程。明清两代的柱梁较唐宋大,而斗拱较唐宋小,而且排列较丛密,几乎丧失原来结构机能成为装饰化构件了。


      3楼2012-06-28 14:41
      回复
        穿斗式木构架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构架。这种木构架至迟在汉朝已经相当成熟,流传到现在,为中国南方诸省建筑所普遍采用,但也有在房屋两端的山面用穿斗式,而中央诸间用抬梁式的混合结构法。

        


        4楼2012-06-28 22:18
        回复
          井干式木架构是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据商朝后期陵墓内已使用井干式木墎,可知这种结构法应产生于这个时期以前。以后,周朝到汉朝的陵墓层长期间使用这种木墎,汉初宫苑中还有井干楼。至于井干式结构的房屋,据汉代西南兄弟民族的随葬铜器所示,既可直接建于地上,也可像穿斗式构架一样,建于干阑式木架之上,不过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5楼2012-06-29 11: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