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696,069贴子:12,517,260
  • 9回复贴,共1

海瑞----偏执症患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四十五岁上,县学教谕海瑞晋升为浙江淳安县令。年近半百才熬成七品,对许多官场中人来说得算仕途困顿,然而对于海瑞来说,却是破格提拨。海瑞三十七岁中举,四十一岁才分配到福建做教谕,相当于县教委主任。能在四年之内就升为县令,实在让许多人羡慕。 
    破格晋升的原因是“狷介”的名声。和现在一样,破格的举动往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而眼球的集中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自从“笔架先生”的名声传开之后,全省官员都知道了这个脾气有点古怪的正八品小官。 
    那是海瑞任教谕的第二年,他的直接领导、延平府视学到南平视察工作,在南平县学官署接见学官。两名副手在海瑞带领下进入大厅,一见到视学,一左一右急趋上前,抢步跪倒,叩头拜见。海瑞夹在二人中间,却站而不跪,只拱了拱手。视学先是惊讶,继而羞怒,冷笑一声,对两旁随从说:“哟,你们看这三个人,倒是个山字笔架!” 
    两跪夹一站,可不是活脱脱一副山字笔架的模样。视学觉得海瑞是有意轻慢自己,拂袖而去,连准备好的饭也没吃。海瑞认为视学缺乏正气,不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开国之时,国家就规定学官在学校见上官,拜而不跪,此体现师道尊严。百年之后,士风日坏,学官们为了讨好上级,无所不为,跪迎上官早已相习成风。所以海瑞的这一站就站得惊世骇俗。一下子,“海笔架”的名声在官场上传开了。 
    “笔架先生”的名声越传越大。道员、学宪、按院先后前来视察,海瑞皆揖而不跪,人们想起了国家规定,倒也无话可说。这些高级官员的涵养当然非视学可比。他们不但不和海瑞置气,反倒称赞海瑞恪守礼法,堪为士范。如今的社会,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成了寻常,一旦遵守国家规定,倒反了常,这怎么得了!一番叹息过后,不少人倒对海瑞有了好感。“另类”行为为他赢得了通省官员的注意,而他任学官以来,实心任事,把一个最清苦没滋味的教官做得有声有色,种种实绩也就进入了大员们的视野。属下出现了这样的“模范官员”,对每个封疆大吏来说都是件脸上有光的事,于是“巡按监司交章荐之”,特立独行带来的声誉资本化成了现实的收获,海瑞获得了这意外的升迁。 
    事实证明,虽然明朝中叶以后,官僚体系已经整体腐化,但是,官僚集团还是希望并且需要“清官”。虽然大家都在腐化中捞到了好处,然而如果这个社会最终因腐化而崩溃,大家岂不连身家性命都不保,再多好处又有什么用? 
     
                                  二 



1楼2007-01-04 13:23回复
    琼山海氏是海南望族大户,历来以诗礼传家。海瑞四岁,父亲即去世了。 
     孤儿的性格往往是相似的,特别是那些早年丧父的人,母亲们会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对他们严加管教。因此,都比较早熟,富于毅力,遵守规矩。由于母亲的日夜贯输,他们的道德感比常人要强烈,异常孝顺。王莽、王安石、蒋介石、胡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以胡适为例,他四岁丧父,自述母亲“虽不知书识字,却把她的全副希望放在我的教育上。”“每天天还未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在床上坐起。然后把对我父亲所知道的一切告诉我。¨¨¨她说我惟有行为好,学业科考成功,才能使他们两老增光;又说她所受的种种苦楚,得以由我勤敏读书来酬偿。”一旦稍稍贪玩,立刻是一顿痛打,打了之后,又是一顿痛哭,哭自己命运的悲惨,守寡的艰难,让屁股疼痛的胡适脸上发烧。在母亲的教诲期望下,胡适小小年纪就成了老夫子,终日苦学,五岁就得了“糜先生”的绰号。长大以后,终生克已,并且极为孝顺,以至为母爱而牺牲了自己的爱情。 
     海瑞的经历如出一辙。只是他的性格,较之一般孤儿,尤为刚强固执,甚至不无刚愎色彩,这就要进一步从他母亲身上找原因了。浪子的妻子往往是节妇。海太夫人的严守妇道,刻苦度日,是非常有名的。她“先后苦针裁,营衣食、节费资,督瑞学”,直到海瑞入仕多年之后,还是每在从早忙到晚,不稍歇息。她本是个严厉无生趣的人,加以青年守寡,心态难免有些失常,视儿子如生命,海瑞都三四十岁了,还是和母亲同住一个房间。海瑞在《乞终养疏》中说:“母之待臣,虽年当强壮,日夕相依,不殊襁褓。” 
     可以想见谢氏对海瑞要求之严历。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海瑞的童年被取消了。谢氏不许他和别的小孩子一起玩游戏,“有戏谑,必严词正色诲之。”谢氏把死去的丈夫当成反面教材,反复教育海瑞长大了不能象他父亲那样不务正业,叛逆流荡,而务要刻苦勤学,做一个正人君子。 
     海瑞的耿介、顽强乃至偏执,早已深深植入了血液之中。而从小所受的儒学教育,又强化了这些倾向。 
     在学校里,海瑞是个遵守规矩的模范学生。青年海瑞真诚地折服于儒学揭示的煌煌盛美的天理人道,并且在一举一动中尽力遵循。 
     儒学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了极富诱惑力的远景理想。对社会来说,只要人人都遵守圣人的教化,这个社会就会井井有条,臻于大同。对个人来说,如果你刻苦自砺,就会达到“圣人”的境界。 
     圣人的许诺虽然光辉绚丽,其实是无法兑现的。它只承认道德教化,而不承认支配社会运转的根本动力是利益。它要求人们时时克制自己,走在”必为圣贤”的钢丝上,却把“人欲”当成敌人。因此,它缺乏可操作性。 
     “内圣外王”是一份可怕的条约。或者说,是一个善意然的骗局。签订了这份条约,就意味着一个人必须在他的生活中时时与“自我”交战,把一个活生生的自然人压榨成一块道德标本。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发誓“必为圣贤”,然而,绝大部分人都半途而废,他们阳奉阴违,在冠冕堂皇的借口下进行欲望走私,成了说一套做一套的“乡愿”。只有极少数有特殊秉赋的人,才能以超常的心力来做这条约的牺牲。 
     还是一个天真少年,海瑞就在这份条约上郑重签了自己的名字,发誓坚守终生。在倔强单纯的他看来,“内圣外王”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道路已经为“圣人”所指明,你所要做的只是实践。当然,在自我砥砺的路上,你会遇到许多诱惑和挑战,然而,应对这些,只需要一样品质:毅力。所以,最关键的问题是磨炼自己的毅力。在作文《严师教戒》中,他这样拷问自己:将来入仕之后,你有信心抵制住金钱的诱惑吗?能坚持住自己的操守吗?会不会出现言行不一?会不会做有愧于心的事?见了高官大人,能保持自尊吗?见了别人鲜衣骏马,能不起羡慕之心吗?“小有得而矜,能在人而忌,前有利达,不能无竞心乎?”生下来时,是清清白白的,死的那一天,能保证自己的一尘不染吗?如果不能保持自己的清白,怎么对得起祖宗天地? 
     他从自己的一举一动一个念头抓起,要求自己时时刻刻不能偏离圣人的教导。 他言必行,信必果,在学校里,就得了“圣人”的称号。 
     他给自己起了个号:“刚峰”。他希望自己能象海边的岩石一样,在日夜不息的世俗大潮前坚定不移。 
     
     三


    2楼2007-01-04 13:24
    回复
      嘉靖三十七年五月,新任知县海瑞由福建抵达浙江淳安。 
       联想到那么多同学先生入仕前慷慨激昂,入仕后却无一不变成贪污纳贿的贪官,他不觉悚然而惊。淳安县衙的官椅,将成为拷问他灵魂的刑具。他能不能经受这严峻的考验呢? 
       虽然初次做父母官,但是和大明朝的每一个普通百姓一样,海瑞知道地方官不是靠国家俸禄吃饭,他们的主要收入是种种“常例”。 
       所谓常例,就是土政策,乱收费。 
       史称明代“官俸最薄”。正一品官月俸米八十七石,正四品二十四石,正七品七石五斗。合成银两,一个县令月收入不过五两,折换成现在币值,一千元左右。那时的官员,并不享受国家提供的福利待遇,不但不享受别墅、小车、年终奖,也没有地方报销吃喝费。用一千余元养活一个大家庭甚至家族,这个县令的生活只能是城市贫民水平。 
       然而,再看看各种陋规,你就知道为什么人们热衷于奔走仕途了。海瑞一上任,就命师爷把淳安县政府成员的“常例”收入列出来看,其中在县令一项下是这样写的: 
       夏绢银一百六十两,夏样绢八匹(样品绢,收绢时额外收取用来评定品级的样品,评定后就做为福利分掉了)。秋粮长银二十两。农桑样绢四匹。折色粮银四两。军匠每里银一两。农桑绢银十两。审里甲丁田每里银一两。盐粮长银十两。审均徭每里银一两。造黄册每里银二两。经过盐引每一百引收银一钱,共计五十两。催甲每里银一两。柴薪每一两收银二两。出外直日里长供应并店钱人情纱缎。起送农民罚纸二刀,纳银五钱。收各项钱粮每一百两收五两。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即使不算最后一项“收各项钱粮每一百两收五两”,诸项收入加起来,每年也约有一千两银子的收入,折合成人民币现值二十万,是工资收入的近二十倍。而最后一项“收各项钱粮每一百两收五两”,数目应该更为惊人,最低限也在一千两。这样合计起来,一个知县即使不贪污不受贿,每年的“常例”收入也有二千两,折合人民币现值四十万元。国家俸禄真可以“基本不用”了。 
       当然,这些收入县令不能全装入自己的口袋。准确地说,这些额外收入应该算“小金库”,每年的招待费、“公关费”、送给上级的“礼金”都要从这里出。这些支出要占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 
       私设小金库,制定土政策,是开国初明令禁止的。然而,明太祖去世以来二百年,这些常例陋规已经成了公开的政策,全国一千多个县,以及建立在县制之上的整个官僚系统都是在这些常例的支持下运转。没有这些收入,官员们就没法维持日常生活,没法编织自己的社会关系网,没法养活手下的人。可以说,这些常例一日不可无。 
       大明王朝后期的腐败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腐败侵蚀到社会机体的每一个细胞。上至皇帝为了自己的私库加收矿捐,下到小小的衙役通过把持官府家资上万。居官如同贸易,读书只为敲门。办一件事需要多少贿赂,有公开的明码标价,“权门之利害如响,富室之贿赂通神。钝口夺于佞词,人命轻于酷吏。” 
       社会的精神支柱已经垮塌,礼崩乐坏,物欲横流,人们在末世气息中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的欲望。 
       在早年读书的时候,海瑞就多次在作文中叹息:纷纷世态,其不当予心有日矣! 
       这个世界,实在是太不称我心了! 
       有一句流行的话是不能要求这个世界适应你,而是你应该去适应这个世界。海瑞恰恰反其道而行之。整个世界,昏天暗日,几乎不见一丝光亮。海瑞却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激动:他要作这滔滔世界的中流砥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即使是与整个世界为敌,他也毫不退缩,这情景恰好是为英雄搭建好的舞台,他喜欢这种悲壮慷慨的感觉。 
       上任十天后,海瑞公布了一个决定:革除所有“常例”。 
       在别人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事,在海瑞看来,是天经地义。如果全世界都默认”常例”在存在,那只能说明全世界都错了。错了就要改过来,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虽然没上任之前,那些消息灵通人士已经把“笔架先生”的名声传播到了全县,大家对这位新县令的怪脾气有了心理准备,可是没有人想到海瑞上任后的第一把火是革除“常例”。这简直是疯狂,是政治自杀,是天方夜谭!人们估计,不出三天,海瑞就得改口。 
      


      3楼2007-01-04 13:25
      回复
        《海瑞传》中,最富戏剧性的描写无过于下一段了: 
        海瑞在狱中等死。一日,牢子给他送来了一席丰盛的酒席。他以为明日要行刑了,遂开怀大嚼,神态自若。吃完了,牢子问他:”知道为什么送先生酒席吗?”海瑞说:想让我当饱死鬼罢。牢子说,错了,皇帝今天驾崩了,先生您要出狱了,而且早晚得大用! 
        海瑞闻听,“即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 
        第一次读《海瑞传》。至此处,深觉不可理解。以海瑞六品之微,可能连皇帝天颜都没见过,那里来的这样深厚的感情,以至于哭昏在地? 
        当时只觉得海瑞矫情做作。 
         然而,随着对中国士人心理了解的加深,我“理解”了海瑞。君为政本,从伦理上讲,君臣重于父子。旧时代的士人对皇帝,真有一种如夫如父的感觉。忠君观念的进一步演化,变成了中国士人特有的恋君情结。“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其心理真象失恋的状态。而孟子则认为恋君是人的一种本能:“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人小的时候,爱自己的父母。长大了则爱女人。而入仕之后,就会爱君主。如果君主没有注意到自己,就会因单相思而受煎熬,是所谓热中。海瑞怒皇帝的无道是真实的,哀皇帝的崩逝也是真实的。在海瑞那里,皇帝就是他的“天”,他的主人,他生活的目标,他无条件尽忠的对象,他的希望所在。不管皇帝如何对待臣子,从伦理上讲,都是恩典,臣子唯有欢喜承受,不应有丝毫怨言。皇帝去世,于他,就是儿子失去了父亲,太马失去了主人,怎么能不有恸于心?忠君观念的由于不断内化,在海瑞心里达到了高度情愫化的境界,以至超越了理智的范围,喷发为感情的激流。这种感情,和文天祥见童君赵显,如儿童见父母,泪流不止,出自同一源头。 
         以海瑞的天真单纯,他爱君之深,应该不亚于孔孟。他也许从来没有爱过女人,但他深爱着皇帝,对皇帝的单相思不能自己。这是举世绝无仅有恋爱。自己热恋的对象死了,怎能不痛哭达旦,伤心欲绝?正是这一哭,哭出了海瑞的忠臣本色,哭出了海瑞的真诚和单纯。


        8楼2007-01-04 13:27
        回复
          海瑞的陋舍来人越来越少,他经常终日闭门,靠一卷书打发整日的时光。除此之外,他找不到任何快乐。他没有儿子,不能享受课子的天伦之乐。他没有业余爱好,对琴棋书画都没有兴趣。“山水诸癖,一无所好”,海南的美景对他象不存在一样。日复一日,海瑞真的老了,皱纹爬满了他的瘦脸,胡须根根白得透明。 
           失望、愤懑渐渐积满了胸膛。看来自己的一生,只能这样过去了。曾经有过的梦想,现在看起来似乎有一点可笑。为什么一生的奋斗、刻苦,不惜生命来践履圣人之学,竟然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呢?海瑞有时也会想起这个问题,但是他永远想不明白。 
           应该是自己努力得还不够吧!那么,唯一的办法是继续深研性理。然而,年老体衰,智力日减,看来,今生得正果的希望越来越小。进入晚年的海瑞,日渐沉入浓重的灰色之中。


          15楼2007-01-04 13:31
          回复
            海瑞终于死了。万历十五年冬十月十四日,病故于南京。 
             “卒之前三日,兵部送柴薪多耗七钱,犹扣回”。兵部送的柴火多了一些,他如数退回。 
             “病不药。”拒医而死。“无一语及身后事。”不但没有大臣们例有的遗疏,甚至连一句遗言也不留。他对这个世界,已经彻底无话可说。 
             象每个清官的身后一样,史书照例要花写笔墨描写一下他身后的清贫。“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衣,有寒士所不堪者。” 
             有更详细的记载说:“检箧内仅禄金一十余两,绫、纱、葛各一。” 
             消息传出,整个大明官场都松了一口气。这个麻烦制造者终于消失了,人们不必再绷紧神经。海瑞终于去了他应该去的地方:神龛。各种典礼隆重举行,海瑞的尸体被涂上一层又一层金粉,制成金光灿灿的木乃伊。在忙忙碌碌中,大家有一种欢庆的意味: 
             上闻之,辍朝悼伤,遣吏部左侍郎沈鲤谕祭,祭词之溢美,无以复加: 
             惟尔高标绝俗,直道是躬。视斯民犹已饥寒,耻厥辟不为尧舜。矢孤忠而叩阙,搞言争日月之光;出百死而登朝,揽辔励澄清之志。迨起家于再废,乃浃岁而三迁。岩石具瞻,卓尔旧京之望;素丝无染,褒然先进之风¨¨¨若金在冶,虽百炼而愈坚;俟河之清,奈九泉之莫及¨¨¨ 
             礼部议谥,请赐忠介,赠太子少保。 
             谕江浙地方为海瑞建专祠,春秋享祀。在海瑞的家乡琼州府城小北阂外建专祠,与宋苏文忠公,明丘文庄公,称三公祠。 
             无数官员在海瑞祠写下了一篇篇纪念文章,把所有能想到的最美好的词汇都给了海瑞: 
             公之秉节,素丝羔羊,岁寒松柏,烈日秋霜。公之丰仪,野鹤昂藏,明珠南海,翡翠越裳。位禄名寿,公俱克全。千秋不朽,含笑九原。¨¨¨ 
             慷慨片言,世争传其谏草;崎岖百死,天亦鉴其精忠,既升华于九列,旋建节于三吴。忠矢清霜,每为民而任怨;几先介石,亦因毁而得名¨¨¨


            19楼2007-01-04 13:36
            回复
              从现在资料上,我们可以判断海瑞有强迫一强制性人格障碍。 
              强迫-强制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目中,世界是一个井井有条的体系,他的任何行为,都要按照规矩一丝不苟地进行,有一点偏差就会心理长久不安。他有着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不能容忍有疵瑕的事物存在于自己的生活范围之内。这样的人行为刻板,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过于严格,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 
               海瑞几乎符合以上所有标准。儒家思想提供的静态理想化社会图景正好满足了他秩序化世界的心理需要,而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万世家法为这种理想化社会的实现提供了操作依据。 
               海瑞的楷书学的是柳体,瘦骨嶙峋,拘拘然一丝不苟。这正象他的性格,认真到了极点。在辞职信中,他说自己做事:“不求合俗,事必认真。九分之真,一分放过,不谓之真。”就是说,他要的是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 
               这是典型的强迫型心理障碍。 
               他没有业余爱好,没有什么朋友。 
               他有强烈的完美主义心理,凡事均要求十全十美。他对助手总是百般挑剔,强烈要求别人严格地按他的标准做事,对鸡毛蒜皮的事也不放过。如果做错了什么事,他会一连后悔好几天,总也不能释怀。事实上,即使一件事他做得很好,他也不会满意,因为他认为自己应该做得更好。也就是说,他在工作中得不到乐趣。 
               吴郡名贤图传赞中的海瑞像,是一个又干又皱的老头儿,嘴巴紧紧抿着,脸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皱纹,两眼里飘动着愁苦的神气。 
               海瑞是单纯的,透明的,然而他的姿态太单调了,因而缺乏美感。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提到海瑞的家庭。 
              海瑞前后娶妻多次。他对妻子和女儿感情冷淡,令人难以忍受。海瑞早年娶妻许氏,生了两个女儿,被海瑞休了。第二个妻子潘氏进门不到一个月,又被赶出家门。第三个妻子亦盛年之时在情况暧昧下暴死,而此前,他的一个妾自杀身亡。海瑞的妾也是换了一个又一个,作为道学家,海瑞对女人不会过于挑剔,因此,其“九娶”的原因,自然是出于孝顺,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生一个儿子。可惜到死,这个目的也没有达到。 
               海瑞对孩子教育严历。他对自己的女儿从小就进行男女授受不亲的教育,一天,他见五岁的女儿在吃饼,就问是谁给的。女儿答是小僮。海瑞大怒:“女孩子怎么能吃男仆的饼!你饿死吧,这样才不愧是我的女儿!”这小女孩也颇为倔强,竟然真的从那天起不吃东西了,家人百般劝解也不管用,终于在七天之后活活饿死。


              20楼2007-01-04 13:37
              回复
                自己


                21楼2007-01-05 17:47
                回复
                  • 221.197.11.*
                  和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相比,他的下场应该还算是不错的吧


                  23楼2007-01-20 21:38
                  回复
                    这世上没有清白之说,只有藏干净与不干净


                    24楼2007-01-21 13: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