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吧 关注:367,987贴子:28,674,823

【我遛狗回来了】从连环画浅谈古代甲胄和兵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
各位我错了,大家消消气,我惦记刷分到十级很久了,虽然我有很多坑,但是依然抑制不住我开坑的热情,你们原谅我吧。


1楼2012-05-01 15:40回复
    1.本来连业余爱好者级别算不上,以下内容都是脸滚出来的。
    2.知道贴吧卧虎藏龙,尤其关于冷兵器方面,希望有争议的问题,大家可以心平气和讨论。
    3.感谢提供资料的XX,XXX,XXX,XX,XXX...感谢BPS
    4.DDLYT!


    2楼2012-05-01 15:45
    收起回复

      老规矩,来个镇楼图吧...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本画中涉及到了什么甲胄,大概都出于什么时候。


      3楼2012-05-01 15:46
      收起回复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3L的这张图,众所周知,这是“大闹天宫”中的一个经典片段。
        这幅图上的主要人物都是我们小时候喜欢的,齐天大圣,哪咤三太子和众天兵天将。
        这幅图画的很精细,每个细节都很清楚,按照《西游记》上的说法,在闹天宫的时候,孙大圣穿得还是从龙宫敲诈的全副甲胄藕丝步云履、锁子黄金甲、凤翅紫金冠。但是
        这副图上,孙大圣穿的可不是锁子黄金甲,而是中国特有的甲胄山文甲。
        我们就从山文甲开始谈起。
        PS.有朋友说孙大圣穿的什么看的不是很清楚,但是请看倒地的两位天将,他们穿的是山文甲无疑。
        


        7楼2012-05-01 16:07
        收起回复
          继续~
          孙大圣穿的这幅甲相当完整,身甲、披膊、鹘尾、腿裙一应俱全。
          札甲、鳞甲、锁子甲等铠甲是东西方古代各自都有发展的,唯有山文甲是中国独有的,山文甲得名于它甲片的形状,甲片组合起来形状形如汉字山字。
          山文甲目前可靠的出现在在隋末唐初,有唐一朝,山文甲是军用制式甲胄之一,其后宋明皆有山文甲做为将领使用的制式甲胄。
          从传世的各种画作上看,所不同的是,唐宋的山文甲更接近与札甲一类的硬甲,而明代的山文甲更类似软甲,这种区别应该是宋以后元朝统治者对汉人的压制,导致的古山文甲工艺失传,明代山文甲制作者采取了新工艺的缘故(出警入跸图中可以看到明大汉将军的甲胄的细节)。


          9楼2012-05-01 16:20
          收起回复

            接上~
            近现代,很多考古工作者及爱好者都试图复原山文甲,但是由于没有一件实物出土,甚至连甲片都没有发现过,到现在为止山文甲的形制依然是众说纷纭,没有人能确定山文甲的的规制。
            图中左下手持画戟的天将身披的也是山文甲,这员天将是全副披挂,兜鍪铠甲俱全,从风格上看,应该是唐甲,他的兵器又不像是实战兵器,从历史上看,这种风格的画戟一般只用在仪仗队列里,实战中很少用到。
            从这个方面看这员天将应该是类似站殿将军之类的职务,但是他左挎弓袋右挎箭壶,这个又是实战的配置,应该是画的作者的适度夸张吧。


            10楼2012-05-01 16:27
            收起回复
              嘿嘿...你们吵着...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写着...
              画中的另一个主角,哪咤三太子,身披的是札甲。
              特征就是长方形相对鳞甲大得多的甲片,他的甲就不全了,没有护腕,披膊只护到上臂,内里也没有战袍,没有鹘尾,没有战靴。
              这倒也符合中国神话对哪咤的描述。


              28楼2012-05-01 17:43
              收起回复
                我先带着妹子吃饭去,晚上再来。
                我是觉得哈,这样的话题就是讨论,有异议的地方大家讨论一下,但是切勿动气,和平和平。


                29楼2012-05-01 17:52
                回复


                  


                  36楼2012-05-02 13:45
                  收起回复

                    @天下为公李敦敏
                    你觉得这是汉甲么?
                    我题目写的很清楚了,是从连环画看盔甲。


                    46楼2012-05-03 09:09
                    收起回复
                      更新一点就弄头发去~~
                      接上
                      从连环画谈挂带甲胄和兵器之二

                      还是这幅图,这个帖子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起。
                      画面下方的天将,大家都看到了,他用的是长柄兵器,就是他手里拿的那杆画戟。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主战兵器一直是长柄兵器,戈、矛、槊、长柄刀、枪,或者还有各种杂兵,叉、长柄斧。从有战争的时候起,长兵的柄就一直是个难题,要有合适的长度,还要有合适的硬度和韧度,单一的材质一直不能做到完美,就是被后世认为是最合适的竹子,不经过处理也不是最好的材料。而在这个时代,处理竹子的方法还没有出现。这个问题详细说起来依然是用几十页的论文才能讲清楚的,依照上例,依然是简单说说,仅仅是简单说说。
                      战争是科技发展的温床,很快,中华先民的聪明才智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将合适长度的硬木长柄削成八棱或者六棱形状,在木柄上涂胶,贴上竹篾,用丝麻紧紧把竹篾缠在木柄上,再刷几遍生漆,这样加工出来的积竹柲既保证了硬度,又有了韧性。具备了这两种特性的积竹柲作为长兵的柄,很快成了标配。
                      在大规模普及开来的过程中,积竹柲又有了新的发展,以适应战争的需要,为戈砍削兵器加工的积竹柲被加工成了椭圆形,以防止士兵在慌乱中弄错戈刃的方向,起不到杀伤的作用,因为为矛等刺击兵器不涉及刃部方向的问题,为其加工的积竹柲依然是浑圆形。
                      积竹柲近乎完美的解决了硬度与韧性的问题,考工记中记载了这一伟大的创举。
                      TBC
                      回来继续


                      47楼2012-05-03 09:48
                      收起回复
                        继续继续~~娘家人来了不少啊...都是白板头像...是想干什么啊...都换上头像好伐好伐好伐!
                        ---------------
                        接上
                        在以后的年代中,积竹柲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铁芯披麻大漆杆,这个名字是后世的冷兵器爱好者及收藏者起的,顾名思义,它的芯部是细铁杆,在杆上上涂胶,将硬木劈成合适的细条粘在铁杆上,用麻紧紧缠绕,再涂胶,再用麻缠,最后刷上几层大漆(如果使用者不差钱的话,依然可以加上一道工序,在木条外部再贴上一层竹篾)。完工后的长柄硬度合适,韧性合适,在使用的时候不震手,不易折断,利刃加其上,也不能斩断,是理想的长兵用的柄。
                        但是,看到这个但是,就是要有转折,没错,不管是积竹柲还是铁芯披麻大漆杆突出的个缺点一个是加工周期长,另外一个就是造价高昂,不用说普通士兵,就是底层的军官也不能大规模装备。
                        这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出现了另外的替代的方案。
                        在北方,用的是硬杂木,例如枣木,阴干之后过桐油,再阴干,再过桐油,最后再刷上大漆,或者先用麻缠一遍再刷大漆。南方则是使用合适的竹子阴干后过几遍桐油,再刷上大漆。
                        这样制作的长柄能够在保证性能的同时降低了成本,适应了大规模装备的要求。这个是财政富裕的中央政府的做法,中央政府的反抗者们就没有如此的待遇了,他们往往是斩木为兵,这样也就谈不到什么处理了。在与中央政府的反抗中,这就是极大的差距了。


                        52楼2012-05-03 14:50
                        收起回复



                          55楼2012-05-09 21:30
                          回复

                            先秦上古时代,佩剑的携带方式和现在的截然不同,那个时候悬挂式的携带方式尚未流传开来,或者说尚未传到中国。
                            先秦剑鞘上有一个带扣,这个带扣材质不一,高官贵族的一般是用玉的,底层的官吏一般是用青铜的,带扣的宽度是以衣带的宽度为标准的,佩剑的时候,用衣带穿过带扣将剑固定在腰上。这种方式优点是佩剑不会随着人的活动而晃动,影响人的活动,缺点是拔剑时不方便,佩带短剑的时候的尚不明显,佩戴长剑时,影响极为明显,只有在心平气和的时候才能顺利拔剑,慌乱之中拔剑必定是失败的。原因在于,这种携带方式剑本身是固定的,剑长的时候,右手的活动范围必须很大,拔剑的时候右臂必须伸展才能把剑拔出来,如果右臂伸展不完全,那剑肯定是拔不出来。
                            这点在司马公的《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传》里有详细的描述:“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据后世考古学家的考证,秦国的铸剑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秦王政的佩剑全长已经超过了一米,这样在秦王惶急之下拔剑的时候,右臂不能完全伸展,才会拔不出剑,充分显示了这种佩剑方式的缺陷。


                            57楼2012-05-09 21:32
                            收起回复
                              修改了一下,继续填坑,我是多麽有节操的人。
                              ---------------
                              依然是55L的图。
                              还是这幅图,这次我们把视角转向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左上角的那个放哨的猴子。
                              他腰里带着弓囊,看这个弓囊里的弓,从形状来看,是典型的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所谓双曲是指上弦后,弓的握把部分后缩,弓臂上下形成对称弧曲,弓臂的两个末稍反向弯转,反弯是指弓解弦后,弓臂整个大幅度反向弯转,握把处则向前凸。
                              弓这个字很形象的描绘了弓的形状。 在世界史上,很多国家都发展出了复合弓,本文不讨论中外各种弓的优劣,我们只说中国的。
                              弓的发明无论对于生产生活还是军事斗争都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自从有了弓以后,人类将手臂延伸到一个更远的距离 ,可以实施更精确的远程打击,可以将自身的危险降到最低。中国人讲弓的由来,有一句话叫弓生于弹,讲得是弓是由弹弓发展出来的。
                              这个弹弓的形状如二郎搜山图中所示。


                              59楼2012-06-09 21: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