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文艺吧 关注:94贴子:2,366
  • 12回复贴,共1

《新解图说二十四孝》吴桥人愿意看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开篇词:孝字歌:
孝 字 歌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孝亲亲责莫回言。
尽孝首当敬父母,不敬父母孝何谈?
兄弟姐妹莫攀比,父母用度自承担;
尽心尽力孝父母,问心无愧度百年,
高堂二老是活佛,不必四方拜神仙。
惜乎人间不识孝,回心复孝天理还;
诸事不顺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动天。
对待父母应当出于爱心,如果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父母,权当父母就养育了我自己,尽心尽力孝敬父母,还有心思去和弟兄姐妹攀比吗? (待续)



1楼2012-02-10 19:59回复


    2楼2012-02-12 15:17
    回复
      期待中


      4楼2012-02-27 06:00
      回复

        谢谢你的期待!不过,我再发表第一集,系统提示:发表失败,请不要发表不当言论,不要发表广告贴!......郁闷!这是咋回事啊。不懂了,不知三位吧主怎样看待。


        5楼2012-03-09 20:59
        回复
          这是咋回事儿?


          6楼2012-03-09 21:22
          回复
            我想继续,逐一将二十四孝贴出来,到提示失败,郁闷了!
            请吧主指导!


            7楼2012-03-09 21:26
            回复
              这百度,无语


              8楼2012-03-10 08:10
              回复
                图说二十四孝之三:
                三、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这就是古代著名的“[url]http://二十四孝[/url]”中的“啮指痛心”。曾参入山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让你知道。”
                母子连心不谓诳,亲历曾听百人讲,
                病床慈母生噩难,海外游子顿心慌,
                啮指痛心寻常有,当教今人细思量,
                此言适与常人说,千万莫对无良讲。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弟子规》
                曾子是著名的孝子,因此对母亲传出的资讯有着很强的感知力。后人也以诗颂之

                “母指方才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11楼2014-09-12 23:20
                回复
                  图说二十四孝之五:
                  五、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百里负米自古传,恰似适逢灾荒年,
                  逆子自顾腹内饥,孝子艰苦心地安。
                  屡见白领驾豪车,乡下父母受贫寒。
                  谁能改编教科书,重写《孝经》天下宣!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弟子规》
                  附:《江西判词》 江西太史府翰林院:
                  沈冲仁沈冲义,兄弟二人为争家产俱控。蒙南直 余综宪注批,贴出辕门。批云:
                  鹁鸽孵雏,乌鸦反哺,仁也;蜂见花而聚致众,鹿见草而鸣致群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网罗以为食,路蚁塞穴以避水智也。鸡不晓不鸣,雁非舍而不至信也。
                  禽兽尚有五常,何况人乎?人为万物之灵,岂无一德?兄通完卷,全无教弟之才;弟长六科,岂有伤兄之礼?沈冲仁,仁而不仁;沈冲义,义而不义。
                  兄弟二人见之,大哭而归,至此不复争议。
                  诗曰:
                  兄弟同胞一母生,祖宗遗业何须争。
                  一番相见一番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 # # #
                  奉劝青壮人,行孝莫辞劳,双亲百年后,空将热泪抛。


                  13楼2014-09-12 23:28
                  回复
                    图说二十四孝之七:
                    七、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假鹿求乳进深山,企盼高堂目疾痊。
                    本知此行多危难,义不容辞历艰险。
                    感动猎人伸援手,护佑赠乳得两全。
                    今人悟得郯君意,子女奔走求药膳。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弟子规》
                    附: 郯,秦置郯县、郯郡,汉改郯郡为[url]http://东海郡[/url]。隋唐几经废置,元时始称[url]http://郯城[/url]县,其后成为了较为稳定的县级城市。今天郯城县位于[url]http://山东省[/url]最南部,地处鲁苏交界,是著名的银杏之乡、[url]http://杞柳之乡[/url]。境内马陵山绵延东境,沂、沭河贯穿南北,又素有 [url]http://鲁南[/url]粮仓 之称。郯城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马陵古道神秘壮观。[url]http://庞涓[/url]沟、恨谷崖、箭眼石、老虎崖、由吾仙境、孔子登临处,一线南北;[url]http://孝妇冢[/url]、于公墓、[url]http://郯国故城[/url]、郯子庙、倾盖亭等,星罗棋布。位于[url]http://新村乡[/url]银杏古梅园内的老神树,是华夏银杏第一雄树,虽历经2000余年,仍树叶繁茂,果实累累。郯城的郯子孝文化也在默默流传着。


                    15楼2014-09-12 23:35
                    回复
                      图说二十四孝之八:
                      八、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老莱戏耍如痴颠,聊博双亲笑开颜。
                      今人多有抗父命,古圣先贤非这般。
                      孝顺二字怎解读,忍气低声父母前。
                      高堂二老是活佛,何必四方拜神仙?
                      为了博得父母欢心,竟如此癫狂,实不可取,但精神可嘉,比那些不听父母规劝,不顾父母感受,任意行事、甚至胡作非为的人强了不知多少倍......
                      《弟子规》: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附: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鲁迅先生并不反对孝道他说:“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见鲁迅《朝花夕拾》



                      16楼2014-09-12 23:39
                      回复
                        新解图说二十四孝之九
                        九、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父丧他乡本凄然,即使薄葬亦无钱。
                        搔头辗转无良策,自卖自身渡难关。
                        仙女钦佩甘下嫁,穷汉欣喜结良缘。
                        槐荫改称孝感县,“树上鸟儿”唱不完。
                        是董永的高尚情操,远播乡里,感动了贤惠善良且心灵手巧的村姑,甘心以身相许,相夫还债。封建文人却以“天帝之女”加以渲染,才有“天仙配”的美丽故事,流传至今。
                        若从另一个角度着眼,能够把董永的孝心孝行,作为人品的标准来衡量,这样的“村姑”,也是不多见的,也是情操高尚的,把她形容为“天帝之女”也不为过呀!
                        附:弟兄争孝。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有诗赞云:
                          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
                          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17楼2014-11-09 10:23
                        回复



                          18楼2014-11-09 1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