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上来看,系谱的上部以辛格尔德经历为主线,穿插的内容相当丰富。事件上,明有威尔丹之战,阿古斯多利亚动乱,西连西亚内战和巴哈拉远征,暗里是古兰贝尔和伊萨克的战争,暗黑教团的活动和古兰贝尔贵族之间的勾心斗角。人物上,对于情节的推进作用比较重要,情节也比较丰富的人物就近十个:辛格尔德,乔安夫妇和菲恩,阿尔维斯,蒂娅朵拉,艾尔特夏,雷文和克劳德,至于象艾拉,扎姆卡等等等等这些有一定戏份的角色就更多了。同时还插进来一些为下部铺垫的线索如兰斯塔和多拉基亚之间的恩怨等等。但是这些内容并不是杂乱无章地一股脑跳出来的,实际上只要抓住辛格尔德这条线,所有的内容就都可以井井有条地排列出来,几乎所有的重要事件都与辛格尔德有或明或暗的关系。(到哪里哪里就打仗,把半个大陆都卷进战争里去,辛格尔德也是少有的扫把星了)历来系谱都以规模宏大而受到fans的称道,正是这些丰富而不芜杂的内容奠定了系谱的史诗风格。
在众多的人物中,上部最重要的人物是辛格尔德,阿尔维斯和艾尔特夏这三个人。这三个人物的一个共同点是都表现出很强的悲剧性(阿尔维斯的悲剧性上部体现不明显)。这三个人的活动构成了上部的悲剧基调。
以前我在写毕业论文时提出过一个命题:“历史进步和人伦关系之间互为失落的矛盾是文学作品的悲剧性的重要来源。而对于二者的取舍则是东西方悲剧精神的最大差异。”从这个命题出发,艾尔特夏算是东方悲剧精神的典型体现。艾尔特夏在上部的情节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可以看成是辛格尔德的影子,同样都是骑士精神(至少是东方人心目中的骑士精神)的代表。只不过在艾尔特夏身上不需要那么多复杂的关系,所以辛格尔德身上的一些诸如爱情等等因素被去掉了,重点突出的是艾尔特夏的勇武,正直,以及比较东方化的道德概念:忠和义。艾尔特夏的勇武在上部被衬托得淋漓尽致:在艾班斯城下,十字骑士团轻松击退觊觎古兰贝尔的耶里欧;而在西鲁贝鲁直接面对狮子王的时候,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也不能轻松作战。至于他的正直则散见于上部从序章辛格尔德和乔安的对话到第三章艾尔特夏与拉格茜丝的诀别,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是艾尔特夏与辛格尔德有一个共同的弱点:他们都是出色的将领,又都是蹩脚的政客,政客所必备的一些黑暗的人性他们都没有。艾尔特夏受缚于自己的道德准则而忠义不能两全,最后只好自我毁灭来求得内心的平衡(这种做法是典型的东方悲剧,西方式悲剧英雄则会干掉夏尔卡自立然后一生都将忍受内心道德的煎熬)。艾尔特夏的失败是辛格尔德的失败,因为他们有共同的道德准则。艾尔特夏之死也暗示着辛格尔德的悲剧性结局。上部的气氛在艾尔特夏死后也来了个大转弯,第四、五章的气氛非常地压抑,与序章的昂扬形成鲜明的对比。
辛格尔德和阿尔维斯的关系非常密切。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他们两个私交很好,单从剧情上来看,阿尔维斯可以说是影子主角。明的事件是以辛格尔德为线索,暗的事件则是以阿尔维斯为主角。阿尔维斯是个典型的野心家形象:傲慢,有才干,当然还有野心(好听点说就是抱负)。结合下部的情节来看,阿尔维斯并非是只为一己私利考虑的暴君,至少他主观上还有普济苍生的想法和行动(其实以古兰贝尔统治层的情况来看,推翻了它不一定说是历史的必然,至少也不能算是历史的倒退)。阿尔维斯悲剧结局的真正根源在于他本身性格的弱点,自视甚高,以为可以利用恶魔。结果阿尔维斯如同放出恶魔的渔夫,召唤出了自己无法掌握的力量,最后反受其制。阿尔维斯曾经认为自己的理想是正确的,并因此而不惜牺牲辛格尔德,第十章却把圣剑交还给塞利斯,这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彻底否定。这种自我否定是阿尔维斯悲剧性的来源,它和艾尔特夏的自我平衡都是对于现实无能为力的表现。老实说,阿尔维斯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为了理想而战,另一个则是彻头彻尾的野心家,但是阿尔维斯在晚年回想起巴哈拉之战的时候,也会象麦克白那样不得心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