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吧 关注:26,281贴子:980,672
  • 5回复贴,共1

没有《乐经》,就先看看《礼记》里的《乐记》吧。

收藏回复

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群众的声音,是因为人心变化。人心变化,是因为物质的原因。因为物质而动,故发出声音。多人发声就有应和,之后就会有变化,就会形成组织。井井有条,有武有文,这就是乐了。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组织,其本质在人对物质的追求。组织会带来各种结果,不符合本性,人本是安静的,受物质感染后而动。所以公司老总隐约明白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道理。所以用礼来控制生产关系,用乐来发展生产力,用政规定工作时间,用刑法防止违规。礼乐刑政,形成组织追求物质,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1-11-07 09:53回复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生产力为同,生产关系为异。同所以合力,异所以有上下级别之分。生产力为主导则职工流,生产关系为主导则离。合情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事。生产关系立,则贵贱差别就成立了;生产力的目标一致,则上下和;生产质量有了规定,则有能力和没能力就有了定论。惩罚违规的,让有能力的做领导,则规章制度就成了。由生产力产生的商品爱护员工,由生产关系来规整员工,如此,则组织行矣。生产力在群众中产生,生产关系是外加的。生产力在群众中产生所以原本是静的,也就是无。生产关系外作所以是装饰。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定会改变,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定会简单。


    IP属地:黑龙江2楼2011-11-07 10:13
    回复
      笑了


      来自掌上百度3楼2011-11-07 11:18
      回复
        不笑不足以为道


        IP属地:黑龙江4楼2011-11-07 11:51
        回复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郑国和卫国是以商人为主,所以当时当地的乐比较散乱。主要是礼乐不相适宜所以反对。毕竟墨子非乐是因为当时农民还吃不饱。


          IP属地:黑龙江5楼2011-11-08 08:58
          回复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所以生产力是内在的,生产关系是外在的。所以生产关系以减负为主。生产力以增加为主。生产关系减负则带动生产力,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反作用于生产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减负。生产关系减负而生产力不进则销。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关系不减负则放。所以生产关系有报,生产力有反。生产关系合适则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得到合适的生产关系则安。生产关系之报、生产力之反,都是为了发展。


            IP属地:黑龙江6楼2011-11-09 09: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