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吧 关注:8,767贴子:53,089

【旧文】不同关注视角下的女性命运——《简爱》两个电影改编版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8-09 14:32回复
    作者按:此乃旧时作业一篇,应该算是半学术化的文字,值此上任之际,拿出来充实吧中内容,抛砖引玉。如果需要转载以及作为其他地方的发表内容,请先与本人联系,谢谢!
    正文:
    由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这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几乎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这两种艺术有着完全不同的特质:小说是借助语言文字来传达,而电影则是借助画面。虽然说是“借助”语言文字之于小说和画面之于电影,并不止于被动的“工具”地位,而是使之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门类的最基础的因素。正是因为如此,看起来都是以讲故事见长的艺术形式,却有着微妙的关系:既联系紧密却又有难以跨越的距离,也许也正是因为这种富有张力关系特质使得由小说改编电影这项工作充满着无穷的魅力。在大部分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中,我们会留意到这样两种倾向:一种是某部小说经过一次极为成功的翻拍,基本成为影史上的经典作品,这样的小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被再次改编;与此相对的另一种现象就是一部经典的小说作品经过若干次的改编,每一次改编都是不同时期电影工作者对于这部小说的一次带有时代印记和个人印记的诠释,却没有哪一次改编能够成为观众公认、影史公认的经典电影。出现在后一种现象中的小说原著,大多是一些古典的、经典的小说作品,比如下面我要谈到的《简•爱》。
    


    2楼2011-08-09 14:41
    回复
      2025-10-22 03:13: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简•爱》的基本故事和创作情况无须我赘言,它是英国十九世纪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描述一位孤女的成长历程。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却不仅在刚问世时引起轰动,也在20世纪文学批评中备受争议,但不管怎样,这样一个类似灰姑娘的经典故事在普通读者中的影响一直没有衰退,直到2003年英国《tang wu shi bao》某次读者调查中,依旧被认定为经典之一。恐怕也正是因为如此,影视,这两个在20世纪属于大众的艺术便屡屡亲近这本小说。


      3楼2011-08-09 14:44
      回复
        从1910年到如今,几乎平均每隔十年就有一个新的改编版本问世,据消息称,最新版的还在筹拍中。这样一个翻拍速度使得每一个时代都有了至少一个诠释这本书的影视作品。可能是由于电影篇幅和这个故事的特点,翻拍的电视作品较多,大银幕作品相对较少,最为著名的大约要算1944年由20世纪福克斯gongsi制作、奥逊•威尔森和琼•芳登主演的黑白影片。这部影片带有浓厚的上世纪40年代好莱坞的shang业风格,整体制作较为粗糙,在此不作细致分析,只作为一个次要参照物。我所关注的是两个20世纪下半叶的改编本:一个是1970年由乔治•斯格特和苏珊娜•约克主演的英美合拍的电视电影(以下简称70版),虽然是电视电影,但我认为它可以作为大银幕的电影来品析,而这部作品在我们国家得到广泛传播也正是借助大银幕。另一个版本是1996年法意英合拍,由弗朗哥•泽菲雷里导演、威廉•赫特与夏洛蒂•甘斯布主演的电影作品(以下简称96版)。之所以尤其关注这两个版本,首先是因为这两部作品拍摄时间相距20多年,这20年间西方世界无论是艺术思潮还是社会风尚都悄然发生着变化,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两部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迥然不同的风貌,正好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电影语言是怎样来诠释同一经典作品。


        4楼2011-08-09 14:44
        回复
          小说改编电影的第一关,同时也是最为根本的一关,就是要把线性的、抽象的语言转换成为平面的、具象的画面。线性的文字可以无限延伸,时间跨度尽可以大,事件发展也可以较为琐碎和缓慢,而对长度有限、用画面说话的电影来说凝练却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小说的改编中,尤其是长篇小说的改编中,情节的删减调整是不可避免的。长篇小说中的情节一般远远大于一个100分钟左右电影的长度,究竟选择哪些重点情节来体现原著风貌?其实从这一环开始,就已经渗入了编导对于小说原著的接受和理解。
          


          5楼2011-08-09 14:45
          回复
            两个版本不同的侧重还体现在对一些配角人物的处理上,除了前面提到的圣约翰,更典型的应该是阿黛勒这个角色。这个角色是罗切斯特的养女,简的学生,是他们之间最初的关系纽带,在原著中,阿黛勒的存在,不仅为二人的情感发展提供了许多契机,更是他们借以隐晦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中介者。96版则将阿黛勒的这种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有些时候,她的言行其实已经是简内心的情感波动的外化表现形式,如对远行的罗切斯特的思念,对于英格拉姆小姐的妒意等等,值得具体一说的是那个央求简为她画罗切斯特画像的情节,在原著中,这幅画像其实是简自己完成的,并没有外部契机,但如果照搬到影片中,则未免生硬,有了阿黛勒的央求,简完成这幅画不仅“名正言顺”,而且巧妙地借此引入了下面一段和罗切斯特关于他是否英俊的谈话。当罗切斯特企图揉碎这张画时,阿黛勒抢了过来,这恐怕也是简想做而无法做到的事情,只有阿黛勒以孩子的身份才能表现的如此直率。同样的作用也体现在罗对简的思念上,当简回盖茨海德府探视回到桑菲尔德后,画面里先出现的是欢呼雀跃的阿黛勒,然后是憔悴而又抑制住欣喜的罗切斯特,当罗切斯特似乎很淡然地对阿黛勒吩咐让厨房多准备些食物的时候,我们从阿黛勒兴奋的表情中其实也不难看透当时罗切斯特的内心。正因为有了这些细腻情感段落,96版的阿黛勒并不止是两位主人公的情感媒介,她与二位主人公的情感也在这些段落中同时被刻画、被展现,他们之间洋溢的情感同样也是影片温情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简的女性柔情、罗切斯特内心的善良都在对这样一个人物的情感中得到了充分表现。70版的阿黛勒则相对被刻画得简单得多,很多时候,她只充当一个影片叙事连接的工具,并未深入参与到影片对于男女主人公内心揭示的层面中去,而且较少有自主性的情感,男女主人公和她之间的感情也就显得较为单薄。可以说在两个版本中,阿黛勒这个角色的地位是有层次性的差别的。


            10楼2011-08-09 14:49
            收起回复
              在故事剪裁,细节改动,人物设置上有多方面不同的两个版本,自然在镜头处理和整体风格上就会呈现出迥异的色彩来。70版影片有着油画般浓重的用色,以配合充满着戏剧张力的处理方式,让整个影片犹如荒原上的岩石一般坚硬、犹如疾风一般有力,突出的是原著坚韧苍劲、激情四溢的一面,给观众带来狂风骤雨般的冲击。而96版却明显地淡化、柔化了影片整体色彩,更像一幅水彩画,这样与影片重点放在人物感情流泻、交汇这种更为深沉、舒缓的节奏相得益彰,偏重于表现原著中的柔情与伤感,如同山间溪流,润物无声,在平静中渐渐渗入观众的心灵。在镜头运用上,70版多喜欢用近景甚至特写,镜头切换较快,给人一种分裂和冲突的感觉,而96版则运用了更多远景,将人物置身于一个更广阔的自然环境中,营造出一种更为和谐的氛围。96版较之70版有更多将两位主人公放置在同一个画面中的处理,毫无疑问这样的处理比分别拍两个人要更有利于烘托二人的情感交流。


              11楼2011-08-09 14:50
              回复
                最后来谈谈主要人物以及表演,毫无疑问,表演是根据导演的预设而来,70版的成年的简自然是坚强独立女性的楷模、优雅淡定、不卑不亢,通身是成**性(还是颇现代派的女性)的气度,仿佛已经经历过人生的惊涛骇浪,早已宠辱不惊。苏珊娜•约克应该说还是较为出色地完成了这个导演的预设任务,只是在女性感情的表达方面的处理略显刚硬。96版的夏洛蒂表演的简依然是不卑不亢、优雅淡定,但她的简较之苏珊娜则更多一些属于少女初历世事的稚嫩与羞涩,这样的人物显然少了很多楷模式的光环而多了些常人式的亲切感。70版中乔治•斯各特的罗切斯特,将罗切斯特的痛苦狂躁、愤世嫉俗的一面展现得极为出色,但稍稍忽略了这个人物内心中柔软的部分,而96版威廉•赫特的塑造则恰恰相反,罗切斯特成熟温厚、伤感抑郁的一部分被他老练纯熟的演技展现的无可挑剔,但却总让人怀疑这样的罗切斯特是不是太温柔些了。然而,无论如何,他们的表演与整部影片是完全相配的,可以说都出色地完成了编导们的意图。


                12楼2011-08-09 14:50
                回复
                  2025-10-22 03:07: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那么,编导们的意图究竟何在呢?相信经过以上的分析,结论已经不难得出了。简而言之,70版突出的是原著中女性与外部世界冲突和矛盾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一个优秀女性所具有的斗争精神与独立意识,96版则突出的是原著中女性与外部世界冲突之后怎样走向和谐而丰富的生命阶段,以及一个女性怎样对待最应该拥有的东西:爱情、亲情与友情。20世纪60、70年代时,正是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盛行的时代,影片改编也难免受到这种风潮的影响,这时候,改编者自然非常敏锐地察觉出原著中符合这种潮流的倾向,并将此扩大,渲染;而到了20世纪末,这种潮流渐渐降温,对于女性,对于女性文学,又渐渐有回归传统的倾向,只是这种回归,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一种新思考的出发点,理性思考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怎样根据自己的性别特点来寻找到最为适合的个人发展之路,而不是一味地要与男性简单化、表面化地平起平坐,96版影片将原著中所谓更为“世俗”、更为温和的一面作为主流表现对象时,应该与世纪末这种对于女性地位与命运的重新思考不无关系。当然,社会风潮只是一方面,编导不同的个人气质显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只是囿于篇幅和资料,再次不作详述了。
                  不同的改编本对于一部经典名著来是必要的,我们可以借由这些再创作的人们的眼睛来重新审视那些似乎已经烂熟于心的作品,每一次重新审视,都是一种充实和挑战,这种充实和挑战,是对观众、读者而言、也是对作品本身而言。作品与读者、观众的精神世界,正是在这种充实和挑战中走向更为丰富的境地。
                  


                  13楼2011-08-09 14:51
                  回复
                    70版和96版的简爱确是经过对原著的提炼,塑造出来的比较经典的银幕形像,因为经过提炼,这个形像不一定再和原著一模一样,而是放大或提升了某些精神特质,又或是突出某一层面的矛盾冲突和主题,但绝不是曲解。诚如楼主所言,是由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由于时代不同和创编者的视角和理解不同造成的
                    苏珊娜.约克和夏洛蒂.冈布斯的简爱都极具个性,这些个性是从原著主人公身上的独立自尊,不畏强势、遵从内心自由意志演化而来,我个人理解她们和原著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更强调思想上的独立,后者更突出性格上的独立,所以看上去,苏珊娜.约克的言语中道尽锋芒,夏洛蒂.冈布斯的脸上总透着一股拽拽的神情,其实书中的简爱行为上是隐忍、克制、包容的,她的独立自尊更体现在内心精神世界的强大
                    不过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尽管能看到这种差别仍令人难以忘怀,因为她们毕竟没有脱离人物的精神内核,而是从另一层面演绎得鲜活动人,让人禁不住为之喝彩叫好


                    IP属地:广东15楼2011-08-09 19:19
                    回复
                      草草用的“质疑”一词很重要,恰巧这两天看到一篇纪念George Orwell逝世60周年的访谈,访问人和被访者都说到怀疑精神——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不缺少怀疑精神。70版并不完美,但是它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有这种怀疑精神,这个恰巧也是它所处的那个年代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精神。简对罗爱情的正当性质疑,对圣约翰的宗教虔诚度质疑,正是在这种质疑中她完成了一个女性在精神上的彻底独立,那就是既不依赖爱情也不依赖宗教,这个是真正的强大。正是有这种精神,正是处于那个时代,70版才会把原著的结局有那样的改动,这点直到今天看来都具有先锋意识。


                      IP属地:吉林16楼2011-08-09 19:27
                      回复
                        70版的魅力还在于,按说以一个家庭教师的身份,不大可能会和主人以那样唇枪舌剑的方式对话,有趣的是那些对话确实又十分简爱,简练,切中要害,不知英文原话意是否如此,要不只能说明汉字语言的魅力实在太强了
                        原本对罗切斯特拿英格拉姆试探爱小姐的做法不大以为然,不过放在70版倒觉得正合适,试想面对精神如此强悍难以驯服驾驭的女子,罗先生不作出些试探的举动,只怕心里还真是有些捞不着底呢


                        IP属地:广东17楼2011-08-09 22:12
                        回复
                          是啊
                          你不知道我第一帖发得有多苦
                          把神马公司啊商业啊各种可能引起广告误会的都拼音化了,结果还是不行,偶之前一直怀疑TWSB的,但又想想还不至于吧,后来走投无路只好再试试把它拼音化,还真的是因为这个啊
                          难道跟伦敦最近的事儿有关?
                          坛子上的屏蔽就更好笑了,居然是因为“火药”,它倒给你坦白指出来了,不过又不让你改,晕死


                          18楼2011-08-10 11:13
                          回复
                            70版的魅力还在于,按说以一个家庭教师的身份,不大可能会和主人以那样唇枪舌剑的方式对话,有趣的是那些对话确实又十分简爱,简练,切中要害,不知英文原话意是否如此,要不只能说明汉字语言的魅力实在太强了
                            ——————————————————————————
                            我好像看过部分英文原文剧本,大部分都与英语意思切近,应该说这是编剧深厚文字功底的功劳,也是上译厂传神的翻译的功劳,不过也有有争议的部分,我再把我这篇文章中原来删掉的一部分发出来吧。就跟这个翻译有关系的。
                            罗切斯特借着酒意对简回顾着被阿黛勒母亲背叛的伤心往事,叙述完毕后意味深长地对简进行试探性的提问:“现在你该轻视她(阿黛勒)了吧?”简丝毫没有理会此言背后的深意,按照自己的原则和理论回答:“不该为父母的错误责怪孩子!”没想到正是这句看上去很平常的话引得罗切斯特大发雷霆,不但摔掉了手里的酒杯,更厉声呵斥了简:“你自己就没犯过一点错误?”这句对白,在我国流行甚广的上译版本中译为:你就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结合情境来看,我认为并不够恰切,也让罗切斯特的恼羞成怒有点过于突兀。读过原著的人都知道,罗切斯特对于自己年轻时犯下的“错误”一直郁郁寡欢,简的这句话,无意中触及到了罗切斯特的隐痛,才使得他的愤怒陡然升级,以至失态。所以他此时纠结的应该是“错误”,而不是自己不自己的东西吧。
                            注:英文原文没记错的话应该是“you have nothing of yours!”我看到的那个中英对照的剧本翻译就是翻译成“你自己就没犯过一点错误”,我觉得可能更符合原意
                            当然上译厂可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考虑,这也便是翻译的魅力了~


                            19楼2011-08-10 11:26
                            回复
                              2025-10-22 03:01: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所以他此时纠结的应该是“错误”,而不是自己不自己的东西吧
                              ==================================================================
                              枕草MM点出了罗先生潜意识里的活动,有点微妙的是,罗先生被触怒一定是因为简无意中提到的“父母的错误”,但以他的身份或是心里的顾虑一定也是不愿意在这个“错误”上多纠缠,或说是不愿意引起简对这个问题的注意的
                              以偶现在的眼光来看,就当时的场景而言,爱小姐那不卑不亢、不冷不热、水火不侵的态度,真是很容易激怒人呢,尤其是一个内心郁闷又带点酒意的男人,这也正是70版的风格,尖锐,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IP属地:广东20楼2011-08-10 12: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