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吧 关注:32,194贴子:290,303

杨善群:顾颉刚疑古思想评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四川1楼2011-04-23 18:06回复
    摘要:顾颉刚及其领导的“古史辨”派,曾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史坛,风靡一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和出土文物的丰富,人们对疑古史学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即剖析顾颉刚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抽出其有代表性的十大论点进行探讨,评价它的成就和影响。
        
    关键词:顾颉刚;疑古思想;古史;伪史      
        
    作者简介:杨善群(1937-),男,上海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
    


    IP属地:四川2楼2011-04-23 18:06
    回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在史坛崛起,其领导人物顾颉刚被称为“疑古大师”〔1〕。从1926到1941年,《古史辨》共出版了七册九本(第七册分为上中下三本),洋洋数百万言,人们称其为“疑古文献的大成”〔2〕,在史坛上掀起一股巨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地下文物——有关的古籍竹简、帛书不断出土,人们对“古史辨”派的疑古思想有了新的认识,需要对《古史辨》的成败得失重新进行评价和总结,对它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检查和反思,以利于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正如已故当代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所指出的:“这一学派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直至今日曾成为我国古史研究领域中的主导力量。流风所披,远播海外,其影响迄未衰竭。不过,由于这些年来古史研究的长足进展,使这一学派也逐渐露出令人质疑、并应重新估价,以图改进的不少问题。”〔3〕本文即拟顺应历史的需求,对顾颉刚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探索古史所形成的主要论点以及它的成就和影响,进行比较全面的探讨和分析。在史学领域中回顾过去,就是为了开拓未来。
      


      IP属地:四川3楼2011-04-23 18:07
      回复
             一、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顾颉刚年轻时正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他的疑古思想要推倒封建史学的偶像,是当时反封建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思想史上具有相当大的进步意义。
             疑古思想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特别是自南宋以来,这种思想迅猛发展,到清代更出现愈演愈烈之势。据顾颉刚自述,他的疑古思想,受南宋的郑樵、清代的姚际恒和崔述三人的影响最大。郑樵曾作《诗辨妄》,对历来《诗经》的各家注解都有批评,这种做法深得顾的赞同。姚际恒这个人曾受到顾的特别注意,他著的《古今伪书考》,竟判定流行的古籍十有八九都是假的,这在顾的“脑筋里起了一回大震荡”〔4〕。至于崔述,他对西周以前的历史和孔子事迹,作了大量的《考信录》,许多失真的记载被他一扫而空。顾认为这“是一件大快事”〔4〕。清末康有为的今文经学,也曾给顾以巨大的影响。康的《新学伪经考》,论证古文经都为西汉末刘歆所伪造。顾认为此说“完全建立于历史的证据上”;康的《孔子改制考》,论上古事茫昧无稽,战国诸子大都托古改制。顾称此说“极惬心餍理”,“是一部绝好的学术史”〔5〕。对顾颉刚疑古思想的形成影响甚大的,还有当时学者胡适和钱玄同。胡适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抛开唐虞夏商周,而从周宣王讲起。这使顾对适之先生非常信服。至于钱玄同,更是一位积极主张疑古的学者,顾的许多疑古主张就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发表出来。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下,又承受了自南宋至清代许多学者疑古辨伪思想的熏陶,再加上当时一些学者的推波助澜,顾颉刚曾回忆当时的思想情绪说:“我的胆子越来越大了。”〔4〕十分显然,“古史辨”疑古运动的兴起,是由于反封建的五四精神的激励,是我国历史学者中疑古辨伪思潮发展的登峰造极,是历史长期积累与现实潮流激荡所形成的必然结果。
        


        IP属地:四川4楼2011-04-23 18:07
        回复
               疑古思想既已提出,疑古方针亦已确立,一本本“以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想为核心而编著的”〔6〕《古史辨》陆续出版,那么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据顾先生自述:“以考证方法发现新事实,推倒伪史书,自宋到清不断地在工作,《古史辨》只是承接其流而已。”〔4〕可知《古史辨》的主要目的,就是“推倒伪史书”。在另一场合,顾先生又说:“我自己的工作”是“偏于破坏伪史方面”〔7〕。一是要“推倒伪史书”,二是要“破坏伪史”,《古史辨》的这两大目的原是密不可分的。《古史辨》的另一位学者罗根泽把他们的工作归结为“辨真伪”和“考年代”两大类:“辨真伪,追求伪迹,摈斥不使厕于学术界,义主破坏;考年代,稽考作书时期,以还学术史上之时代价值,义主建设。”〔8〕由于“古史辨”派的学者以“破坏伪史”和“推倒伪史书”为目的,不断“追求伪迹”,他们在《古史辨》之外,还计划出《辨伪丛刊》、《辨伪丛书》和《辨伪丛著》,因而辨出的“伪史”和“伪书”当然越积越多;同时,“考年代”也是以“推倒”和“破坏”为目的的,其考出的史书著作年代往往愈拖愈后。那么,“古史辨”派的学者们辛苦了数十年,是否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呢?这必须对他们的成果作一番大致的考察。
          


          IP属地:四川5楼2011-04-23 18:07
          回复
                 二、疑古思想主要论点剖析
                 厚厚九大本《古史辨》,其中有关疑古的论述太多了。为便于阐述,这里抽出顾先生所倡导的有代表性的十个论点,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
                 这是顾先生由疑古而提出的最有影响的古史理论。他把《诗经》、《尚书》和《论语》三部书作了比较后认为:“禹是西周时就有的,尧舜是到春秋末年才起来的。越是起得后,越是排在前面。等到有了伏羲、神农之后,尧舜又成了晚辈,更不必说禹了。我就建立了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5〕“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这就是“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9〕。
                 平心而论,对于古史的传说有后人编造的情况,但大多数应该是古人口耳相传的记录。把中国古史说成“层累地造成”,是不恰当的。比如:“尧舜是到春秋末年才起来的”,这就不对。据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研究,《尚书·尧典》上的天文记载,是“殷末周初之现象”①。然则《尧典》中关于尧舜之事在“殷末周初”早已出现,并非《论语》中孔子的编造。再如汉代司马迁作的《史记》,其古史系统比前代不知“放大”了多少倍,但那是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据王国维用甲骨文对《史记·殷本纪》的核查,证明其所记殷代世系基本正确。可见这些古史记载,决非胡乱编撰,“层累地造成”。
            


            IP属地:四川6楼2011-04-23 18:07
            回复
                   (二)禹是动物,是神,与夏无关。
                   破坏伪史,顾先生首先从“禹”这个历史人物开始。他从《说文》释“禹”为“虫也,从禸”,又释“禸”为“兽足蹂地也”,就推测禹“大约是蜥蜴之类”,“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他从《诗经》中的一句话:“禹敷下土方”,就说:“禹是上帝派下来的神,不是人。”〔9〕他又引了《尚书》中“陟禹之迹”等文句后说:“禹与夏是毫无关系的。”〔10〕
                   关于“禹是动物”,顾先生虽然后来声明“将这个假设丢掉了”,但我们还是要指出:用人名的意义来考证历史,这个方法是不足取的。比如某人名“鹏”,按顾的考证方法,那是一只大鸟;某人名“菊”,那只是一朵花:都不是人。怎么可以如此推论!再说古代对于天神的迷信十分浓烈,西周的国王都称“天子”,如解释为“天的儿子”,那么他们都是“神,不是人”了?至于禹与夏有没有关系,不能仅凭一两篇文字或一两个句子就得出结论,要阅读全部有关史料才能下判断,这是个常识问题。
              


              IP属地:四川7楼2011-04-23 18:08
              回复
                     (三)尧舜禅让说是战国时代墨家所编造。
                     在夏朝之前有尧舜禅让的事,对此,顾先生曾一再指出:“禅让之说乃是战国学者受了时势的刺戟,在想象中构成的乌托邦”〔11〕;“(尧舜禅让)这是墨家为了宣传主义而造出来的”〔12〕;“尧舜禅让的故事,我们敢说是墨家创作的”〔13〕。这样,尧舜禅让的历史又被“推倒”和“破坏”了。
                     其实,如前所述,《尚书·尧典》中的天文记载是“殷末周初之现象”,那么《尧典》所记尧舜禅让之事也应该在殷末周初已开始写作,由口头传说而形成文字记载,因而它绝不是到战国时代才由墨家“造出来”的。再说,按照唯物史观的理论,在人类最初的原始共产社会,由于物质生产力比较低下,阶级还没有出现,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可能由“禅让”产生。但是顾先生却说:有人“用了唯物史观来解释故事”,“这样一来,墨家因宣传主义而造出的故事,便成了原始共产时代的史料了。”对用唯物史观来解释故事不以为然。接着又辩驳道:“我们知道战国以前整个的社会都建筑在阶级制度上”〔13〕,把人类初期的原始共产社会一笔抹杀。这显然违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IP属地:四川8楼2011-04-23 18:08
                回复
                       (五)《老子》成书在秦汉之际。
                       老子是春秋末年人,约与孔子同时。《史记》中有《老子列传》,记述孔子曾向老子问礼,以及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情况。然则《老子》一书当是春秋末年老子的著作。但是顾先生在研究了《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后认为:“《老子》的成书时代必在此二书之间”;“《老子》一书的编成是西元前三世纪下半叶之事”〔14〕,亦即在秦朝末年或西汉初年。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
                       1993年冬,湖北省荆门市郭店的战国中期楚国墓葬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抄写《老子》的竹简〔15〕。根据竹简抄写必先于墓葬时代、而其成书时代更应在其前的通则,湖北荆门郭店的这一考古发现,以出土的实物证明,《老子》一书只能是孔子向之问礼的老子所撰,其成书时代在春秋晚期③。
                  


                  IP属地:四川10楼2011-04-23 18:08
                  回复
                         (六)《尚书》中的《禹贡》作于战国,《尧典》写定于汉武帝时。
                         《禹贡》记述大禹治水以及当时九州的地理和贡物,其写作时代应该比较早。但顾先生认为,它“是战国时代的著作”〔5〕,其主要理由:“九州乃是战国的时势引起的区划土地的一种假设。”〔16〕而《尧典》的写定,顾先生认为在“汉武帝时”,因为“汉武帝的政事都与《尧典》相合”〔13〕。
                         顾先生的上述主张,在当时已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他们指出九州的划分远在战国之前:如《齐侯钟》说成汤“咸有九州”;《左传·襄公四年》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等等。近年发现西周中期的铜器《遂公》,其铭文已谈到禹区别不同的土地,规定各地的贡赋,再联系《禹贡》中的其他许多事实,学者们考定《禹贡》的写作时代应该在“西周中期”〔17〕。至于《尧典》,科学家竺可桢已考定其天象记载是“殷末周初”的,那么其写作年代也应在此附近。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人,他作《史记》大量引述古代典籍,其中《五帝本纪》就几乎全文引述《尧典》。如果《尧典》是当时刚刚炮制出来,他会立即拿来引用而不知其中底细吗?这是不可能的。
                    


                    IP属地:四川11楼2011-04-23 18:09
                    回复
                           (七)《周礼》是刘歆伪造,《左传》为刘歆重编。
                           关于《周礼》一书,顾先生引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说:“(《周礼》)盖刘歆所伪撰也。歆欲附成莽业而为此书。”又引钱玄同说康氏的话是“一语破的之论”。然后得出结论:《周礼》“是刘歆伪造”〔18〕。顾先生又曾不止一次地申述:“《左传》是一部很有问题的书”,“为刘歆改头换面之作”〔19〕。“刘歆重编《左传》。”〔18〕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据研究,《周礼》是一部以周代制度为蓝本而阐述政治理想的书,有三百六十余个官职,有儒、法、阴阳五行等各家思想,它最初在汉景帝或武帝时由河间献王所得。《汉书·景十三王传》云:“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而《周官》即《周礼》就是其中一部。可知《周礼》一书早已流传,它不可能是刘歆所伪造。至于《左传》,在西汉时有两种传本:一是孔壁藏本,一是民间传本。刘歆对《左传》特别爱好,在《移太常博士书》中曾为孔壁所得《春秋左氏》“藏于秘府”未立学官而鸣冤叫屈,又从人“学习民间私传本《左传》”〔20〕。因此,刘歆不可能“重编”《左传》,做“改头换面”的工作。
                      


                      IP属地:四川12楼2011-04-23 18:09
                      回复
                             (八)“炎帝神农氏”等古史人物名为刘歆所编造。
                             对刘歆如何编造“五德终始说”的古史体系,顾先生特别有研究。他指出,当时在黄帝之前需要配一位火德的首领。查世系,黄帝之前有神农氏,但神农氏之为火德,未免不像;而炎帝的名字一看就是火德。于是造伪者就把黄帝前一代的神农氏和表示火德的炎帝“合起来”,出现了“炎帝神农氏”一名。此外,刘歆的《世经》还编造了“太昊伏羲氏”和“少昊金天氏”等名,以完善其体系〔19〕。
                             上述揭露,应该说是完全正确的。查先秦古籍以至《史记》叙述,炎帝和神农氏是明显的二人。但到刘歆的《世经》编造“五德终始”体系,出现“炎帝神农氏”一名后,两者就“合二为一”了。再如古史传说中的东夷族首领太昊和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的伏羲氏,本也是互不相关的二人。刘歆为编造体系把二者又捏合为一,造成古史传说的混乱④。过去曾有人为刘歆辩护,说“一切委过于刘歆”,是“今文学派的做法”,刘歆“没有伪造古史系统”〔21〕。这是大可不必的。
                        


                        IP属地:四川13楼2011-04-23 18:09
                        回复
                               (十)《孔子家语》是王肃伪造。
                               《孔子家语》一书,历来疑古者多有论述。顾先生对此书进一步作了结论:“《孔子家语》不但是一部伪书,而且是一部杂凑书。”“这是王肃的造伪”,他“假托圣言,造此一书”,“拿圣人的证据来压倒郑玄”〔12〕。“王肃的《孔子家语·解自序》上很露出伪作的马脚”,“这个问题,直到清代中叶而完全解决”,“这一宗造伪书的案子就判定了”〔18〕。
                               1973年,河北省定县的汉墓中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一种定名为《儒家者言》,内有十章与《孔子家语》基本相同〔22〕。1977年,安徽阜阳的西汉初期墓葬中又出土了许多竹简、木牍,其中一块木牍上书写篇题46条,其“内容大多能在今本《孔子家语》中见到”。论者评述:“旧说以为《孔子家语》,王肃伪作,今阜阳汉简木牍证明早在西汉初期,已有类似书籍。”〔23〕当代著名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在对此作深入研究后指出:“从体例来看,竹简《家语》和今本是相近似的。”“王肃当时一手抄辑出这部书,是难于欺人的。王肃在序言中已说明《家语》得自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这应当是事实。”“看来我们对今本《家语》的认识应当重新考虑。”〔24〕王肃是三国魏人,他伪造的《孔子家语》却在几百年前的西汉初期墓葬中已经有了,这岂非咄咄怪事!这一宗判定了的“造伪书的案子”,因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明而被拨乱反正了。
                          


                          IP属地:四川15楼2011-04-23 18:10
                          回复
                                 三、疑古思想的成就和影响
                                 综观上述顾先生疑古思想所提出的有代表性的十大论点,除揭露刘歆为编排“五德终始”的古史系统而伪造“炎帝神农氏”、“太昊伏羲氏”等首领人物,比较符合历史实际外,其他的论点大多无法说通,难以成立,或被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明所否定。过去有学者认为:“他们(指古史辨派)最大的功绩就是把在古史中最高的权威《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禹贡》三篇的写定归还在春秋和战国时候。”〔25〕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还不够精确:《禹贡》的写作应该在西周中期;而《尧典》的星象记载既然确定为“殷末周初”,那么其写作年代也不会晚到春秋战国。其实,顾先生疑古思想的最大成就,应该是对刘歆关于“五德终始”古史系统编排和伪造的揭露。这个愚弄人民的古史系统,确实是很荒谬的。
                                 必须指出,由于古史辨派长期以来的过分疑古或极端疑古,因而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其一,把古史搅成一片空白。按顾先生的疑古理论,中国古代禹以前的历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尧舜禅让的事迹是战国时代墨家编造的,神农、黄帝都是想象中的人物,于是他论述说:“试问唐虞是什么景况,实际上只有漆黑一团!”“照我们现在的观察,东周以上只好说无史。”〔26〕“中国的历史,普通都知道有五千年,但把伪史和依据了伪书而成立的伪史除去,实在只有二千余年,只算得打了一个‘对折’!”〔5〕这样,顾先生在疑古思想指导下,把东周以前有关伏羲、神农、黄帝、炎帝、尧、舜、夏、商以及西周的历史,一刀全部砍去。对于这种做法,当时学术界如王国维、张荫麟等人曾不断提出反对意见;还有人当面对顾先生说:“你们再不要考古史了,给你们一考什么都没有了!”〔10〕可见这种疑古的考证给古史研究带来的危害。
                                 其二,造成大量古书的冤假错案。前已论述,顾先生认为《孔子家语》系王肃伪造,但在王肃前几百年的西汉墓葬中已有此书。可见这是一件冤假错案。《古史辨》第四册有罗根泽《〈孔丛子〉探源》一文,论定《孔丛子》是“伪书”。现在李学勤先生对该书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后认为:“《孔丛子》一书可以说是孔氏家学的学案。”〔24〕可见这又是一件冤假错案。《古史辨》第六册有唐钺《尹文和〈尹文子〉》、罗根泽《〈尹文子〉探源》两文,论定《尹文子》是“伪书”。现在有不少学者进行辨正,证明“《尹文子》是稷下学者尹文写作的极其珍贵的真书”③。可见这是又一件冤假错案。《古史辨》第四册还有马叙伦《〈列子〉伪书考》等二文,论证《列子》是“伪书”。目前也有不少学者进行辨正。甚为有趣的是,马氏据《列子·仲尼》篇谓“西方之人,有圣者焉”,即论定其“剽取浮屠”。此事日人武内义雄早就指出:“仲尼篇所谓西方圣人,乃道家者流之理想人物,与佛教无关系。”〔27〕今查《庄子·让王》也有“西方有人,似有道者”的话。可见这是又一起冤假错案。此外,在疑古思潮影响下,判为“伪书”的冤假错案,还有《文子》、《冠子》、《尉缭子》等。
                                 其三,不少古籍的成书年代被拖后许多。如前所述,顾先生认为《老子》成书在《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之间,亦即在秦末汉初。但近年发现在战国中期墓葬中已有《老子》竹简,可知它是春秋末年老子所撰。这样,《老子》的成书年代被拖后二三百年。再看《禹贡》,据考古发现和近人研究,其写作应在西周中期,而顾先生认为在战国,这也拖后了四五百年。至于《尧典》,顾先生认为写定在汉武帝时,而其星象的记载为“殷末周初”,写作时代当亦与此相近。这里被拖后的年代就更多了。古史辨派另有一志同道合的学者罗根泽,他作《〈管子〉探源》一书,把《管子》中的许多论著判为汉代人作,特别是《轻重》十八篇,论定为“汉武昭时理财家作”〔8〕。现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辨正,列出各种证据,证明它们是战国时代的著作⑤。这样,《管子》中许多论著的写作时代也被拖后二三百年。
                                 其四,一些历史人物和事迹被说成“神”或“神话”。比如治水的英雄、夏朝的开创者禹,顾先生就一再说他“是上帝派下来的神”或“是平地成天的一个神人”〔12〕。受此影响,郭沫若也认为禹“是夏民族传说中的神人”〔28〕。范文澜也说:禹是被后世“夸大为治洪水的神人”;“禹治洪水是一个很悠久很普遍的神话”〔29〕。本来,禹治洪水是古代人向大自然开战的壮举,禹因治水有功而被举为舜的接班人,因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主,这根本不是“神人”和“神话”。再说黄帝,本来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因为其分支繁衍得非常广,后来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这在许多史籍中都有记载。但顾先生却说:“黄帝本是一个最有权力的上帝,于是他们(按指造伪史者)就把他从天上拉下来了。”〔12〕黄帝成了“最有权力的上帝”,又被“从天上拉下来”,真是莫名其妙!
                                 值得欣喜的是,顾先生在晚年不再坚持以疑古作为自己的治学方向,不再“偏于破坏”,而是以考证史事为主,立足于建设,写出大量有扎实功底的史学论文,如《〈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和评论》、《“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由“烝”、“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以及由《大诰译证》修补而成的许多有关周初史事的论文,大多刊于《文史》。他还因抗战时期移居西北,得知许多少数民族的习俗,用以论证古史,写成《史林杂识初编》这本很有用的历史著作,由中华书局出版。香港史学家许冠三在其《新史学九十年》一书中,称顾先生是“始于疑终于信”,最后二十年“完全以立为宗”,“考信方面且是后来居上”〔30〕。对顾先生的转变予以充分肯定。
                            


                            IP属地:四川16楼2011-04-23 18:10
                            回复
                                   中国历史上的疑古思潮,如果从南宋算起,已有将近千年的历史。可见其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古史辨派则是把这股思潮更发展到极端。当代著名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指出:“这一思潮的影响深远,要对古代历史文化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不能不摆脱有关观点的拘束。”“咱们今天的学术界,有些地方还没有从‘疑古’的阶段脱离出来,不能摆脱一些旧的观点的束缚。”〔31〕这是确实的。比如《古文尚书》当作“伪书”,这虽是古史辨派的前辈造成的冤假错案,现代学者已有许多著作和论文进行辨正⑥,但学术界的各种媒体仍不敢报道,不敢转载,不敢摘引,他们要观望,要慎重。听说有的编辑这样认为:“既然《古文尚书》过去已经定案,今天再不宜讨论。”他们还是不能摆脱疑古时代的束缚。看来,要“走出疑古时代”,还需经过长期的多方努力。
                              


                              IP属地:四川17楼2011-04-23 18: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