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汉服吧 关注:255贴子:401
  • 2回复贴,共1

【云想】【授权转载】明代武进王洛家族墓出土服饰掇英(增改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空楼


1楼2011-04-13 20:47回复

    图8:明代唐白云夫人容像
    除了狄髻这个重头之外,头饰中还另有一额帕,出土时箍住狄髻下部和发髻。额帕两侧各缝有八朵金花,金花中嵌有红宝石;额帕中部有5朵若干珍珠缀成的梅花形图案,珍珠腐蚀剥落严重。此简报称呼的额帕,大体就是明代的箍儿。箍儿以布料为衬底,上面缝缀珍珠、金银饰品以作装饰,然后再套戴或者围系在头上,明代的画像以及小说里都有提及。另外,尚有其他明墓出土的箍儿可参考,如上海打浦桥明墓出土的箍儿。但是,徐氏的箍儿形状上(两端比较宽阔,即围合后造成后面有一定披幅)却与众稍有不同,比较少见。一般的箍儿,比如她的婆婆盛氏,都是两端稍阔,中间略窄的一条布带子(参看图7),其他明墓出土实物也多做如此,一直到清末民国,民间女子尚有戴勒眉的习惯,即从明代戴箍儿而来,形状也大致相似。因此,徐氏的这个,除了形状比较少见之外,在佩戴方式上却和明清妇女无太大区别。而此形状在明清儿童装束中却常见不衰,在邻国朝鲜,妇女和儿童中也有佩戴。所以,在箍儿的佩戴方式上,除了现代人的审美不太习惯之外,并无奇特之处。
    图9:徐氏箍儿
    图10:盛氏箍儿
    图11:打浦桥明墓出土箍儿
    图12:清代婴戏图中的小孩帽子以及实物
    图13:清代妇女的勒眉
    图14:朝鲜/韩国妇女、儿童的帽子
    在颜色上面,因为王洛家族墓服饰基本已经褪色成黄色、褐色之类,难以看出本来面貌。查看箍儿文物照片,为上下两层颜色深浅不同的布料叠加缝合而成,上层的布料颜色较深,形状较窄,金花,珍珠等饰物先钉缝在上面,然后再整体缝缀在下层一条较为宽阔,颜色较浅的布料上。观看明代容像,额帕多以蓝、黑色为主,因此,在绘制的时候,将颜色选定为底部蓝色,上部黑色。钉缀的饰物,是从博物馆展示的照片,并结合简报文字的描述,综合分析绘制而成。
    图15:明代画像中的箍儿
         此外,从箍儿上下两层织物钉缀在一起的情形来看。是否可以做这样一个推测:这条箍儿,上层的比较窄的那条本是可以单独使用的,那么其形状就和盛氏以及打浦桥明墓的箍儿基本一致,在秋冬的时候,为了头部的保暖,再另外钉缀在一条宽阔的织物上,即我们现在看到的徐氏箍儿的形态。这些还有待进一步的发现和论证。
    上面即是徐氏的头上风光。具体的名物考证,以孙机、扬之水、孟晖三位先生对于明代狄髻头面的考证论述为主。这里限于篇幅,又无其他特别观点抛出,因此不再做具体论述了。
    二、身上风光
    王洛家族墓,二号墓共出土了丝织品35件。其中,以徐氏的最为完整齐全。有单、夹、丝绵,各个季节的;织造装饰或华丽或朴素,不同式样的各类衣裙。在我绘制的图中,女子上身外罩一件蓝色方领对襟短袖衣。方领之内,其一,为一件白色护领红缠枝莲花纹样的交领大袖长袄;其二,为一件白色竖领红色落花流水暗纹对襟大袖长衫。腰系一条绿色折枝牡丹花暗纹织金璎珞杂宝裙襕的裙子。(颜色上因为达不到专业的颜色复原的程度,因此以自我发挥搭配为主。)
    以上衣物分别是从以下实物中挑选而来的:
    第一,方领对襟短袖衣。原物编号为M2c:22,主要数据描述为:面料为银灰色素绢,领、襟为银灰色素缎,方领,对襟,短袖,两侧开44厘米长的衩口,门襟有两副扣袢和一副长31.5、宽1.5厘米的扎带,银灰色素绢衬里,内铺丝绵。领宽3厘米,衣长87厘米,通袖长120厘米,袖口宽33厘米。
    图16:博物馆比甲图片
    图17:盛氏比甲
    之所以对这件衣服比较感兴趣,是因为除了明定陵之外,其他时期或其他地域的方领衣服并不多见。盛氏墓葬中也出土了同样款式的方领衣服两件(一夹一单),说明这类方领对襟衣服的使用季节,应当是四季皆可的。
    图18:定陵方领衣
    另外,在徐氏的这件方领上,还使用了两对扣袢。从博物馆展出的实物图片来看,是长脚的布扣袢。而扣袢和系带同时在一件衣服上使用,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甚至成为一种程式传承。直到现代,京昆衣箱中,各种帔上,依旧装饰有系带,上面再用扣袢扣系。而再往前的清末民国时期,妇女穿着的衣裳中此类搭配也一直存在。
    图1:徐氏狄髻正面
    除了这几件大件的饰品插戴在狄髻上之外,另有些花头簪钗。徐氏的包金发簪有四件,簪头为花瓣状,应当是两两成对,插戴于狄髻冠体两侧(徐氏婆婆盛氏墓有三对簪头为花瓣状的金簪,出土时,就分别插在狄髻冠两侧),起到将狄髻固定在发髻上的效果(依据出土简报所述,冠出土时,两侧各有两根包金发簪将冠别牢在发髻上);还有鎏金发钗两件,簪头为蘑菇状,明代多称此种小簪为“一点油”,可以插戴在狄髻上,或者盘发髻时,用来固定发髻(盛氏墓亦有一对簪头呈三角塔状的细簪,出土时交叉插在死者头顶发髻上,应该起固定发髻的作用)。这些头面插戴在狄髻上都有一定的规矩,从明代容像中可以发现不少这样的实例。
    图2:徐氏狄髻背面和花头簪
    图3:盛氏狄髻和花头簪
    图4:倪仁吉 吴氏先祖容像
    此外,徐氏尚有一枚银簪,簪头为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和一只小蜜蜂。该银簪未指明出土时的插戴位置,参考江苏无锡“明代华复诚夫妇墓简报”图片,有可能插戴于狄髻下部,发髻之后的位置上。这枚银簪或可称为鬓钗或者掩鬓,从部分明墓出土现场来看,比较大的云头形的掩鬓簪常常就是**戴在发髻后面,狄髻之下。徐氏这枚银簪,只有单只,插戴情况或与此类似。在纹样上,银簪和顶簪相呼应,结合两对花头簪,整套头面都以蜂蝶赶花(恋花)为题材,是比较完整的一套明代狄髻头面,极具代表性。
    


    3楼2011-04-13 20:50
    回复
      其实这样的帖子,仔细品起来很耐读的!


      4楼2012-12-21 22: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