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梅吧 关注:14,547贴子:2,034,789

【回忆】--黄金一代巅峰及末期的球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笑嘻嘻的中国制铁--杨昊
    杨昊是中国女排的主攻手,她在场上总是面带笑容,显得十分自信,有了她在场上,总给人以踏实的感觉。杨昊在01-07期间始终是中国女排的主要得分手,得分始终在中国队排在前两位,可称得上是中国女排的一门“重炮”。她的强攻、平拉开和大力跳发球都十分出色,尽管身高仅有1.83米,但弹跳出色,扣球高度:3米19 拦网高度:3米14 。
     昊子虽然身材不高,但是力量很大,弹跳好,心理素质过硬,关键时刻敢于出手。她的得分手段多样,抹吊搓是令欧美球队最为头疼的事,大力的跳发球也很有特点,曾经有“郎平第二”的美誉。杨昊 进攻手段多,火力足,4号位强攻和后排进攻都颇具实力,她擅长的跳发球无论是在力度还是在角度上都是无人能及的,她不仅可以在4号位高举高打而且还可以到3号位参与快攻,因此,她被评价为国内进攻手段最丰富的主攻手。心理素质好,善于发挥,无论是比分领先还是落后,她都挂着一脸灿烂的笑容。在近几届中国女排队员中,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负重前行者,已经越来越难以找到如此洒脱者,而主帅陈忠和看重她的正是这一点:心理素质过硬,善于发挥,能够带动场上的士气。
    她的进攻速度很快、手法出色。进攻十分稳定,在01-04期间她基本上场场首发可以说是中国女排的绝对主力,她在01大冠军杯上曾获得MVP称号。在02世界女排大奖赛上获得最佳得分手,此外她还三度获得大奖赛的最佳发球奖。2002年世锦赛前,杨昊状态回落,中国队的世锦赛战绩也不如人意,加之各队对杨昊的重点盯防,杨昊在世锦赛上表现让自己都很痛心。
    2003年,是中国女排达到巅峰的一年,杨昊和中国女排一起捧起了瑞士女排精英赛,世界女排大奖赛冠军、亚洲锦标赛冠军和阔别了17年之久的女排世界杯赛冠军。
    2004年,24岁的杨昊和女排一起在雅典奥运会决赛中逆转俄罗斯,获得金牌,成就了无上的荣誉。其中,杨昊与冯坤配合的平拉开堪称中国女排最厉害的武器,速度非常快,加之右翼刘亚男,周苏红的牵制,杨昊面对单人拦网如入无人之境,她的平拉开下球率非常高,并且获得了世界第一技术型主攻的美誉。 雅典奥运会之后,因为腰伤和膝伤的困扰,杨昊和中国女排一起陷入了较长时间的低迷状态。尤其是06年的世锦赛,中国女排伤病缠身,冯坤,周苏红,刘亚男,杨昊都有伤,但在队友低迷的时候,两个主攻手杨昊和新秀王一梅表现可圈可点,最终定格在第五名上。
    2007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前,杨昊在国内集训中患了重感冒,引发了扁桃体的炎症,在医院挂了三天的吊瓶,还吃了十几天的消炎药和中药,但只是暂时抑制住,波兰站的比赛很艰苦,到了后期炎症加重了,随队来到香港后,马上去了医院检查,吃药,打吊瓶,由于腺体化脓,还动了个小手术,抽出了10CC的脓水,这也让她缺席了香港站的比赛。尽管中国队表现不佳,凭借东道主身份才获得总决赛资格,但总决赛中国队强势反弹,而这其中伤愈复出的杨昊发挥出色,功不可没,最终杨昊还获得了总决赛“最佳发球”奖。
    2008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杨昊竞技状态起伏成为她最大的问题,尽管心理素质良好,大赛经验丰富,但在瑞士赛和女排大奖赛上,杨昊在比赛中的强攻时常被对手防起,令女排失去了得分利器。而在最重要的北奥比赛上,腰伤严重的杨昊也没能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在家门口没有卫冕成功,我相信这成为了很多球迷的心病。
     09年,杨昊转会到了恒大,但开始的几场比赛状态依然不佳,直到后来才渐入佳境,又向人们展示了她无与伦比的手上技术。
    杨昊就是那种非常典型的比赛型球员,越是大比赛她发挥越好,别看她在国内联赛笑嘻嘻,似乎感觉吊儿郎当的样子,但那是她性格使然,但关键比赛却发挥相当出色,04奥运就连她自己平时最差的一传防守也做得很让人满意,而拦网也发挥出色,调整强攻凭借出神入化的手法面对高拦网依然打得自信,而最拿手的平拉开就更不用说了,一打一个准,还有她的1,6号位后攻也打得有声有色。
    如今,杨昊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她那出色的手上技术我们只有通过比赛录像来回忆了,但在国人心中,黄金一代和老女排一样,同样是女排史上的一座丰碑!


1楼2011-03-28 17:31回复
    飞翔的大鸟--王丽娜
       中国女排的队员有缘三次奥运之旅的30年来只有苏惠娟,孙玥和王丽娜。
         王丽娜04年26岁,如果从年龄上讲,并不能算作“老将”。但从其参加过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经历看,绝对称得上是位老资格的球员。王丽娜的技术特点和她的个性密不可分。记得一次采访她说:“很多球员扣杀被拦死,情绪就出现变化了,再打就手软。我不会这样,因为我觉得主攻手强攻被拦住是很正常的,任何人都不会百分之百进攻有效。没关系,下回我还会重扣,我倒要看看她们能 拦住我几次。”艺高人胆大。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技术保障,王丽娜在比赛到了最揪心的时刻还敢跳发球,还敢毫不犹豫地重扣得分。
        在队里,队友们都亲切地称王丽娜“大鸟”。因为她的扣球动作像大雁,可叫大雁不太顺口,队友干脆就叫她“大鸟”。
        王丽娜属于重炮猛轰型的主攻手,郎平执教期间那么注重攻守平衡的郎平还是带上了当时下三路并不突出的王丽娜,就是看中她的力量和敢打敢拼的心态,两届奥运会,在郎平和胡进任主教练期间,王丽娜因为年轻、伤病等原因,都不是绝对的主力。但在比赛的困难时刻,特别是强攻受阻,打不开局面时,教练员常常会派王丽娜出场,充当突击手。身高1米81的王丽娜是位力量型的重炮手,她那势大力沉的扣球,颇具男子风范,给球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96亚特兰大奥运会和美国队的比赛中,在关键时刻李艳强攻受阻时,王丽娜上场两个凶狠的重扣结束了揪心的比赛,1998年的世界锦标赛,中国女排勇夺银牌,王丽娜也经受了锻炼和考验。2000年悉尼奥运会,王丽娜由于肩伤表现欠佳,其攻击能力受到质疑。2001年,主教练陈忠和组建新一届国家女排时,强调队伍年轻化,王丽娜没有进入国家队的大名单。
    


    2楼2011-03-28 17:33
    回复
          回到八一队的王丽娜,继续拚杀在国内赛场。经历了运动的起伏,离开国家队后的王丽娜已经没有太高的奢望,只希望在八一队能够继续发挥余热,尽量延长运动寿命。也许正是因为没有了太多的个人想法和杂念,在连续两年的全国女排联赛中,王丽娜像是换了个人似地出现在赛场上,其旺盛的斗志,凶狠的发球,猛烈的攻击,令对手难以招架。
           而正为国家队的主攻手强攻不强头痛的陈忠和,他把取胜的砝码押在速度上,而张静虽然身高,弹跳,力量都有优势,但多年来在速度上始终未能更上一层,陈忠和当即决定重召王丽娜,因为陈忠和看到王丽娜她的大赛经验比较多,在这两年的联赛中发挥稳定,发球也有特点,力量虽然不能与世界一流主攻相比,但也砸得掷地有声了,而且平拉开的速度也够快。
      


      3楼2011-03-28 17:33
      回复
             重新归队后的王丽娜,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也看得很清楚。他不断细抠自己的小技术,如扣球的节奏、手型的变化等,而且也苦练一传防守这些基本功, 新的中国女排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全队目标一致,向着世界冠军发起冲击。在国际比赛宽阔的大舞台上,王丽娜展翅飞翔。2003年,中国女排时隔17年后,以11连胜的优异战绩再夺世界冠军。王丽娜迎来了运动生命的又一次高峰。
        


        4楼2011-03-28 17:34
        回复
               04年雅典奥运会,王丽娜将自己状态调到最好,她的大力跳发屡屡见效,平拉开的速度也相当不错,调整攻也将力量和技术完美融合,打点打线,打手出界功夫都玩得很自如,虽然身高不高,但拦网却丝毫不落下风,而且防守对手的小斜线重扣很拿手,但由于小组赛到决赛,王丽娜场场首发,在决赛遭到俄罗斯的重点盯防,一度难以下球,不过奇兵张越红替补她上场,中国女排越战越勇,最后在张越红的重扣之下完成惊天大逆转,成就了历时上又一载入史册的一刻!
               很多人还记得中国女排夺冠后王丽娜一个人没有花环的情景,但大鸟就是那样一个低调的人,自己默默的享受着世界冠军的喜悦。在09年,我们看到王丽娜出现在广东建龙队,但那时的她明显发福了,但她在场上的摸爬滚打还是看得出她对排球依然存留这一份特殊的情愫!!!
          


          5楼2011-03-28 17:34
          回复
                可惜的是,这两位中国新世纪优秀的副攻手都和伤病交上了“朋友”,先看赵蕊蕊,1999年10月,年仅18岁就成为国家队主力的赵蕊蕊右膝半月板撕裂,她不得不接受了半月板摘除手术,为此遗憾地错过了参加悉尼奥运会。2004年 雅典前的漳州集训,赵蕊蕊在练习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拦网动作时导致右腿骨折。在伤势恢复并不理想的情况下,陈忠和依然坚持将赵蕊蕊带到了雅典,但是,这也为另一段悲伤埋下伏笔:8月14日,中国女排首场小组赛,首发出场的赵蕊蕊3分钟后就因伤下场。
                赵蕊蕊复出的时间一再推迟。伤病、手术让他远离赛场两年之多。2007年,赵蕊蕊和冯坤在郎平牵线搭桥之下赴美手术。2008年2月与古巴队的比赛中赵蕊蕊复出,在08的大奖赛上状态很不错,随后随队出征了北京奥运,由于身体并未完全恢复,也许状态出来太早,在北奥比赛中,她的伤病又有复发的迹象,她是在多次打着封闭的情况下坚持上场,尤其是最重要的半决赛,她与冯坤双双伤病齐发,这无疑是中国队的噩梦。
                再看看张平,在04年奥运会后,有大约一个月的时候没有训练在随队四处出席庆功会,回天津队的时候她虽然有伤,可依然是场上的骁将。在04-05赛季里,张平依然是天津队不可或缺的一棋子,其跳发与战术球依然是得分良器。但是真正膝伤出现问题,应该是在05年天津二夺联赛冠军后,也就是这个赛季后,这个时候张平的膝伤已经严重到开始影响她的运动机能了。
            


            7楼2011-03-28 17:36
            回复
                  在2005年,张平入选了国家队的大名单,但是这一年国家队没有让张平打多少球。2005年全年国家队闲置张平锻炼小马,大冠军杯前是全运会,全运会前可是国家队给了张平名额,却大半年没用,包括男女对抗都没怎么用,事实上,就算是大冠军杯也没用多久,小马还是打了不少时间的。但是一回到天津,大平就全运/联赛地全勤参加,一点都不给休息。也就是在05-06年赛季的后段,传出了张平在天津队训练时,再次遇到了伤病的“对抗”。张平的膝伤一直作祟,需要周期性地打针治疗,每次打针都要休息一天,几周来训练总有停顿之时。因为训练量过大导致膝伤复发而连续到医院接受注射治疗,缺席了训练”的消息,
                  2006年,张平再次入选了国家队大名单,但是没有随队集训,2006年里,张平有好几个月的时候以国家队的名额和赵在北京调养,直到十月中备战世锦赛时,张平才再次回到国家队备战。而在世锦赛上,张平打球的时候加起来不超过四十五分钟。因为她的膝伤的确很严重了,但是等到世锦赛结束后,她一回天津,得,又当驴作马去了。因为王宝泉说过:“毕竟张平对于天津队还是非常重要的,希望能通过这段时间的调整让她具备打联赛的能力。”
                  就是这样两个优秀的副攻都因伤病使自己如昙花一现,但是03,04我们两次夺冠是离不开她们的顽强拼搏的。
              


              8楼2011-03-28 17:37
              回复
                一个朴实无华的高球商副攻--刘亚男
                    刘亚男是这样的一个球员,她身体和天份同样突出,但是因为她的整体风格的稳定平实,决定了她在中国队的阵容中并不很抢眼,但不意味着她是一个不重要不突出的队员,事实上,在她状态好的情况下,她的存在是有很大价值的。
                    03,04我们顺利夺冠,离不开的是铁三角稳定的一传,张娜的一传防守坚如磐石,但刘亚男和周苏红稳定的一传防守+进攻更体现了她们的无可替代,08的瘸腿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评价一个队员的特点,我们可以找一个与她同位置打法相近的来对比。岳金库当年对她的评价是:“有着男孩子般的弹跳与滞空能力”,她的爆发力是很好的,手重脚快,下球几乎都打三米线,可以说是一个有着相当实力的副攻。刘亚男整个技术特点就是反应快,弹性好,年轻时有实力,可以拉起来打,但是也可以窝在一个比较小的空间去完成一些比较小的技术动作,是一个可高可偷的队员。这也为她后来的风格定型打下了基础。我们把她与同样擅长背后球的杨晓君和吴大背相比,她的特点并不在强硬与实力上。
                


                9楼2011-03-28 17:49
                回复
                     首先,杨晓君所处的时代太久远,那时的181也就和刘亚男同时代188差不多吧,和吴大背比她也没有高度优势,虽然两个人都是1.86的个子,但是吴大背的臂展更长一些,三个队员都是单脚弹跳力强的典型,论腿部爆发力,杨晓君和刘亚男似乎更强一点,论整体爆发力,目前中国女排还没有力量超过杨晓君的副攻,但是吴大背的冲跳能力更为突出,空中飞行的距离长,高度高,而且她的腰更为强悍,能够强行拉起来后再撑住。刘亚男的能力自然也很强,她的身体较之吴大背的,更具有弹性,肌肉反应也更为柔和,那种差别就好象吴大背是欧洲蛮女般强硬,我可以速度不快,但是我起来后可以撑在那儿边看边下手;而杨晓君和刘亚男则是亚洲人天生的敏捷,来得快。所以这也决定了这几位背后球好手的进攻有这样的区别:吴大背点高线多,长短斜直都有,而杨晓君,刘亚男则是打空打浅点打直线明显好过冲人冲深点冲斜线的效果,基本是手起球落,落地开花。     
                  


                  10楼2011-03-28 17:51
                  回复
                    在02年后,她开始一步步地顺应中国队全队的风格特点需要,同时也结合自己的机能转变,一步步地由能高能快能强能偷,向小快贼怪灵上发展,如果把2003、2004年的中国女排比作一台电脑,那么周苏红和刘亚男共同构成了它的主板,关系到整机和各个部件运行的可靠性、流畅性。首先在进攻上,刘亚男的背快速度确实堪称当前的世界女排第一,所以我们也亲切地把她称作“小刘飞刀”,而且她与周苏红配合的第一点和第二点就好比屠龙刀和倚天剑,03,04足以号令整个排坛,就进攻而言,也许还有个别副攻接近刘亚男的速度,但在国际赛场上,到后排不被自由人替换的副攻已经象一些世界奇珍一样几乎绝迹。尽管这把刀在06年世锦赛上很少有出鞘的机会,也不再“例无虚发”,但那只是因为对手太熟悉这把刀了,而她自己当时正好感冒,体重下降10多斤,这样的状态不得不上演刘亚男屡屡被黑发比超手的情景,但这并不能说明刘亚男技术上问题有多大,只是身体的原因,否则小刘飞刀同样是见血封喉。
                    


                    11楼2011-03-28 17:51
                    回复
                      狂顶姐姐好,闺女我占个前排


                      12楼2011-03-28 17:51
                      回复
                        但是我认为蔡斌最大的错误是老将保留李娟放弃周苏红,可以说,李娟除了身高比周苏红高,其他方面在周苏红面前都是一败涂地,如果用周苏红来过度一两年,他去年成绩不会那么差导致下课,也许经过时间的磨练,大梅在接应位置上逐步适应后威力大增。
                             主攻与接应是两个不同位置,在技术和战术上对队员的要求自然也有所区别。尽管既能打主攻、又能担任接应的球员不乏其人,但就王一梅来讲她更适合主攻的位置,让一名典型的实力派打法的主攻改打接应,究竟效果怎样,确实有待实践检验。
                             可惜蔡斌的前任教练是陈金牌,所以他的执教成绩直接就与陈忠和的成绩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他与王宝泉换换位置,09王做教练,10蔡做教练,那么球迷给蔡斌的机会就会更多,大梅的改造之路肯定也会走得不那么艰难,蔡斌现在执教北京女排我想他也是想用自己的成绩来证明自己当初的实践的可实施性,我想他自己也有卷土重来的决心,确实,在周苏红这样的全能接应接班人位置难以找到的情况下,改造强力接应也是势在必行,从王宝泉的执教可以看出回到山寨版老陈时期的中国女排失去了所有特点,接应位置成了四不像,大梅也曾在王宝泉的体系下一度被边缘化,王宝泉也豪言壮语亚洲杯是大梅的最后期限,而可笑的是,被边缘的大梅却以亚洲杯的MVP收场,王宝泉也称病离职(哎,真是笑天下可笑之人),现在为了应世锦赛之急不得不召回全能接应周苏红,中国女排在08之后的奥运周期绕了几圈还是回到老陈时期,哎...对于一个排球运动员来讲,有多少个2年可以浪费?
                             从目前的中国女排配置来看,周7的回归肯定会在一传防守上为我们的稳固大幅度提升,大梅也依然是调整攻不可或缺的一员。
                        


                        23楼2011-03-28 18:02
                        回复
                              但就在被广大球迷诟病的同时,世锦赛和亚运会战幕拉响,此时的李娟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10世锦赛和亚运会由于第一得分点大梅受伤病影响状态不佳时,她挑起了全队调整攻的重担,虽然世锦赛成绩差强人意,但是李娟的表现还是值得肯定的,而亚运会更是在艰难的道路上摸索着前进,李娟也拼尽了全力,依然表现得很抢眼,终于李娟在即将退役时用行动向球迷证明了自己的努力,她一手拐直线的绝活在比赛中屡试不爽,而且有一位日本的超级李娟迷,把自己的姓都改为李了,李娟每到一处比赛他总是拉着异常显眼的横幅为李娟加油呐喊,有着这样的球迷死心塌地的支持,李娟的排球生涯虽然未有三大赛金牌但也无憾了!


                          25楼2011-03-28 18:11
                          回复
                            断档的二传--魏秋月
                               关于评价二传的优秀在冯坤一栏中大家可以仔细阅读,而魏秋月是中国女排多年来比较差强人意的二传。
                               她的优点传球稳定,但缺点颇多,传球隐蔽性差,手指吃球深导致球出手速度偏慢,脚下插上移动慢,在场上视野不开阔,头脑不灵活,传球思路比较死板,虽然这与整个队伍一传的质量差有关,但魏秋月明显的在球场对全队的调动不够,经常死传4号位,一传到位就看前排副攻站着谁,而后攻几乎从不主动传出,几乎都是卡轮时的被动传球。另外作为队长,气场明显太弱,在逆境时不能带动全队积极反击,而是逆来顺受,属于典型的消极应战型二传,也许由于伤病原因,拦网的成功只是偶尔的偶尔,防守起球更是稀奇罕见。所以,一向出世界级二传的中国女排目前在这个曾经最骄傲的位置也出现断档的局面了,真是中国女排的悲哀!


                            26楼2011-03-28 18:22
                            回复
                              如今中国女排的箭头人物--马蕴雯   
                                 马蕴雯是体育将门之后,父母引导她进入体育生涯。马蕴雯打排球是半路出家,从幼儿园里被选拔进少体校进行启蒙训练时,马蕴雯才6岁。经过6年的训练,12岁的马蕴雯成为一名球技不俗的小篮球运动员。搞过体育的父母认定她太过瘦弱,更适合打排球,于是她就改行打了排球。由于身体条件比较出众,刚刚改行的马蕴雯直接进入了上海青年队,并于14岁那年入选了上海女排一队,成了当时队中年纪最小的一名队员。此后,她又两度进入国家二队大名单。
                                 2004-2005全国女排联赛开打前,东方女排主教练张立明大胆起用新人,从未打过全国联赛的马蕴雯挑起了主力副攻的重担。年少的马蕴雯一 鸣惊人,东方女排开局五连胜,作为副攻的她建功殊伟。马蕴雯身高1.89米,快攻扣球出手快,这使她赢得了“快枪手”的赞誉。而灵敏的反应,让她具有很强的拦网能力。联赛中,马蕴雯曾在拦网排行榜上名列第二,仅次于四川女排的王可可。联赛还未落幕,马蕴雯就接到了入选国家队的通知。
                                 2005年初,马蕴雯首次入选国家队,参加了湖南郴州集训,随后在广东进行的拉练式“性别大战”中,马蕴雯接连几场都首发上场,并且以不俗的表现受到了专家的赞扬。在这一年的瑞士女排精英赛上,马蕴雯以超过50%的扣球成功率名列所有参赛队员之首。随后的世界女排大奖赛宁波站,只有19岁的马蕴雯取代正值当打之年的雅典奥运会主力选手张萍和刘亚男出任主力副攻,获得盛赞连连,正是这次出色表现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机会,而马蕴雯的迅速融入国家队也为她今后更好的发展铺就了道路。
                                 2006年,力压薛明获得瑞士女排精英赛参赛机会,并最终与球队一起获得亚军,落选女排俄罗斯总统杯赛、女排大奖赛总决赛和女排世锦赛阵容。
                                 2007年,马蕴雯随女排一起获得亚洲女排锦标赛亚军和世界女排大奖赛亚军
                                 2008年,随着赵蕊蕊的伤愈复出,中国女排“双塔”主力阵容逐步稳定,而马蕴雯则沦为替补,即便如此,获得上场机会的她时有出彩表现。北京奥运会上,马蕴雯意外被主教练陈忠和委以主力,而初次参加奥运的她发挥极为稳定出色,2号位的单脚背飞是中国女排的得分利器,她的不俗表现也成为女排亮点,最终马蕴雯和女排一起收获铜牌。而在随后的首届女排亚洲杯比赛中,中国女排一路以六个3-0夺取冠军。
                                 而在随后的日子里,尽管女排频频换帅,但马蕴雯主力位置无法撼动,目前的中国女排也只有她的单脚背飞能拿入世界层面与世界级副攻媲美,相信在近几年内,马蕴雯都将是中国女排不可或缺的一枚重要棋子!
                              


                              27楼2011-03-28 18: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