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男人吧 关注:15贴子:3,984
  • 0回复贴,共1

资源县民俗风情集成:62.资源瑶族的生产习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信奉“五谷神”
瑶族人历来信奉“五谷神”。当地流传正月初一到初十每天的物种生日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麻、十豆”。即初八是“五谷神”的生日,古时家家户户要烧香迎接“五谷神”。瑶族的祖先是盘瓠,而稻谷是救人养命的珍贵物种,它的种子是盘瓠从天上弄来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米饭天上天。”米饭是劳动的结晶,神圣不可糟蹋,谁要是糟蹋粮食就会饿肚皮,来世没有粮米,严重糟蹋粮食的,则会“天打五雷轰顶”。米饭掉到地上要立即捡起来吃掉或扔进潲桶里喂家畜家禽。家家长辈都以此教育小孩和年轻人。
传说三月初一日是雷公生崽日,要忌“雷神”,三月初二日忌鸟,三月初三日忌野猪,五月二十忌“风神”,这四天都不能下地劳动。惊蛰节忌虫害,要用石灰在大门口画一个箭头对外的弓箭形状,以防虫蚁进屋。各种作物种子和秧苗要自己家先种,种花生要将剥出的壳撒在路上,让人踩过后,花生才丰收。为防鸟兽,喜在田头地角竖立用蓑衣、烂衣、稻草制作的假人和用竹子制作能发出响声的风梆。
三、开秧门
开秧门就是农家当年开始插秧的第一天,这一天要经过仔细择日,求丰产满全的日子。这一天要做“插田把子”,即像办酒席一样,除了杀鸡宰鸭买猪肉之外,必定有一道用大米加工的菜——油榨斋粑或米豆腐。菜蔬比较丰盛,但不煮汤菜,据说吃了汤菜,禾苗插蔸不稳,容易浮蔸子。在当地曾流传“小孩盼过年,大人盼插田”的俗语。开秧门第一个下田的人必须是插秧能手,不仅速度快,而且禾蔸插得稳对得整齐,株距行距也合规格。插秧插得好的一般大田中间插几路禾苗过去,直如一线叫做“打垅”,紧跟其下田的也是插田能手,叫做“陪垅”。陪垅有两位先插,其余的随便跟着插秧,有的跟着田埂插秧,随湾倒湾,照样整齐,叫插“牵边禾”。插秧结束那天,如插不完,要请人帮忙插完。当晚常要摆上丰盛的酒席,犒劳帮忙的亲友,俗称“关秧门酒”。秧苗剩出,不能用牛犁去,要扯出丢在田埂上,让少秧的人家来捡去插下,别人捡去都不能收秧苗种子钱。俗话说:“天做事天担当,不能牵牛犁禾秧。”意思是犁禾秧有损禾秧之尊贵,天意不容。插到最后一丘田,剩余的秧苗,要插几把大秧,叫“秧婆”,备作过两天补禾蔸。
四、收割习俗
收割稻谷第一天也要选择吉日。先割少量禾谷,拌谷壳一起煮成饭,烧香敬“五谷大神”和喂狗。然后主人才请帮忙的亲友享受丰盛的酒席。收割正遇上大太阳也不能成天怕晒不收割。俗话说:“插田不躲雨,打谷不躲阴。”只要粮食丰收了,再苦再累也不在话下。
五、崇拜土地神
瑶族认为农作物丰收除了“五谷大神”保佑外,就是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恩赐。每年正月初一都要带上三牲酒礼先给土地拜年,传说二月初二日是土地生日,这一天除了要祭祀土地外,还不能随便动土。平时为了让土地公婆高兴,保佑获得丰收,当地人家在挖土修山时,要互相出工帮忙,而且由一个能编会唱的人,在劳作的人们面前敲锣打鼓唱山歌助兴,给大家鼓劲助力,劳动效率大大提高。
五、种植、保护风景树。
自古以来,瑶族迁居深山,对森林情有独钟,对古树有敬畏之情,喜欢在房前屋后、后龙山、水口山、祖坟山、河堤上、山坳口种植和保护风景树,对小树以“打标”(即打一草结)告诉人们不要砍伐,对大树则立禁山碑,注明保护。违者轻则没收刀斧,重则罚款或罚酒席。建国后以国家《森林法》和乡规民约取代旧俗。因此瑶寨周围古树参天,风景秀丽。
六、砍树习俗
瑶民认为,山林是山神所管,大量砍伐时或砍伐老树时必先敬神。开斧砍伐之前,要杀鸡,烧香化纸以祈平安;众人吃一餐酒饭谓之做“开山祭”。砍树叫“放树”,斧头叫“开山子”。砍树当天早上,如煮饭出现夹生饭认为是凶兆,当天不能动工砍树。
七、放排习俗
在过去,由于交通不方便,树木砍伐后就搬移到河边,扎成木排,顺水流放到下游出售。在河里放木排,一路风险很多。为保平安,清规戒律也很多,世代相传。放排必须掌握“五性”,即排性、人性、水性、舵性、风雨性。五性和则一路顺风。开排时要杀鸡,烧香祭门,然后老师傅高喊“开排一!一路福星——!”平时讲话也相当忌讳,不说不吉利的话。见人落水,先用竹篙或用绳绑块木板丢下河,让他抓住拉上来;实在不行才跳水相救,但要从落水者后面去救,防止被落水者抓住,动作不得一同受害。
八、留子孙树
瑶族是一个耕山的民族,长期以来实行刀耕火种,开垦荒山种植苞谷、旱禾、高粱、粟米、红薯等农作物,在开垦伐木时,不是整片全部砍完,而是在新土中稀稀拉拉留几株树木,叫“留子孙树”,作种树和劳作时避雨躲阴之用。


IP属地:广西1楼2025-09-29 07:2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