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吧 关注:886,498贴子:9,139,762
  • 0回复贴,共1

书法与人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退休以后继续学习写字和研修书法,是现在许多老年人不约而同的生活选择,以致在华夏大地上汇成一道夕阳中亮丽的风景奇观。
如果回顾一下自己漫长的人生旅程和写字的经历,我们就不难体会,这种选择实际上,乃是早已潜藏于我们心灵深处的、一种近乎本能的欲求,其中深蕴着某种人生哲学的要义。
  书法是生命的艺术。关于书法与人生的关系,我们的先贤们早有论述。诚如刘熙载所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和人的才学情志密切相关。而其更进一步概括指出;“贤哲之书温醇,俊雄之书沉毅,才子之书秀颖。”
  诚如斯言。王羲之的思想以道家为主,其人疏狂狷介,特立独行,其书则飘逸超脱,自然空灵;颜真卿耿介忠义,正气浩然,纯乎儒家本色,其书则沉雄刚健,浑厚苍茫;苏轼虽以儒家为本,却又出入佛道,左右逢源,其书则蕴藉婉曲,瞬息万变;毛泽东集中西文化之大成,雄才大略,剑胆琴心,其书则纵横捭阖,气势磅礴。
 总之,“书,心画也。”(杨雄)“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刘熙载),“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张怀瓘)。书法是人心性的自然流露,即使只写一字,人的内心世界也可窥豹一斑。孙过庭则说得更为具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則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学书过程如此,人生的过程又何尝不如此!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稚嫩,青年奔放,中年干练,老年沉稳。可见学书与做人,其理大致相通。两者平行发展,最后通会合一“,人书俱老”,人即是书,书即是人。
  弘一法师自幼习书,多才多艺,后来遁迹空门,众艺皆废,唯独情系书法,心性澄明,书韵空灵,临终更书“悲欣交集”四字,为自己的人生和书法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也为“人书俱老”做了一个生动的注解。康有为说:“书虽小技,其精者亦通于道焉。”
  由“技”至“道”,既是学书的过程,也是做人的轨迹;而“道”,既是书法的至境,也是人生的极致。历尽沧桑,落尽繁华,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从容、淡静地写自己认同的字,在书写过程中默默收获书法与人生吻合无间的喜悦,从而亲切感受创造与存在的微妙一致,领会躯体和心灵存在的真实,无疑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和个体生命的认同。
由是,我们才能充分理解,晚年对于书法的执爱追求,既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也是一种灵魂的皈依。
我爱幽兰异众芳,
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
任是无人也自香。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9-27 11:0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