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论坛发帖吧 关注:81,027贴子:46,059
  • 5回复贴,共1

远离那种天天说大家都一样的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透人性深处的“拉平执念”
前言:“一样”的话术里,藏着最隐秘的人性算计
在天涯论坛的旧帖堆里,一篇题为《被“大家都一样”毁掉的十年》的帖子至今仍有新的留言。楼主讲述自己从职场新人到离职创业的经历:当年和他一起入职的同事老周,总在他加班考证时说“大家都是打工的,差不多就行”;在他争取晋升机会时劝他“大家都一样拿工资,何必那么拼”;直到他跳槽到更好的公司,老周还在背后说“他那工作看着风光,其实跟我们没区别”。楼主最终拉黑了老周,文末的一句话戳中无数人:“‘大家都一样’从来不是安慰,是想把你拉回和他相同的泥潭。”
打开抖音,#被“大家都一样”PUA的瞬间#话题播放量突破18亿,评论区里满是相似的遭遇:“我考研时,朋友总说‘大家都是普通人,读研也没用’,后来我考上了,他再也没联系过我”;小红书上,#远离劝你“差不多就行”的人#的避雷帖被疯狂转发,有人直言“这种人见不得你好,却装得对你好心”;B站UP主拆解“拉平式社交”的视频里,最高赞弹幕写着“真正希望你好的人,只会说‘你比以前更棒了’,不会说‘大家都一样’”。
我们这代人或多或少都听过“大家都一样”的说法——可能来自同事、朋友,甚至是父母。那些五几年、六几年、七几年出生的长辈,更是常把这话挂在嘴边,他们伴着集体主义成长,把“不冒头”“随大流”当成生存法则,连认错都觉得是“丢面子”。但走进社会才明白:“大家都一样”的背后,藏着人性最隐秘的算计——嫉妒你的进步,恐惧你的超越,用“平均”的幌子掩盖自己的懈怠与不甘。这篇文章,我们结合天涯神帖的过来人心得与四大平台的真实分享,撕开“一样论”的伪装,告诉你为什么必须远离这类人。
第一章:“大家都一样”的本质,是阻止你变好的枷锁
1.1 天涯神帖里的真相:“一样”的话术藏着嫉妒的毒
2017年天涯论坛的热帖《我终于看清了“朋友”的真面目》,楼主“阿哲”的经历引发近万条共鸣。他回忆道:
“我和小林是发小,一起进了同一家工厂。我不甘心一辈子当工人,就利用下班时间学编程,小林每次都嘲讽我‘大家都是流水线出来的,学那玩意儿有啥用?还不是跟我一样拿死工资’。后来我跳槽去了互联网公司,薪资翻了三倍,小林不仅没恭喜我,还跟别人说‘他那工作不稳定,说不定哪天就失业了,跟我们打工的没区别’。直到我偶然听到他跟老婆说‘凭什么他能爬上去,我就只能待在工厂’,才明白他说的‘大家都一样’,全是嫉妒。”
这篇帖子下,无数人分享了相似的遭遇:“我减肥成功时,闺蜜说‘大家都是普通人,胖点瘦点没区别’,可她转头就偷偷节食”“我考证加薪后,同事说‘这证含金量不高,跟没考一样’,后来我才知道他自己考了三次都没过”。
正如楼主在文末的醒悟:“‘大家都一样’是句温柔的诅咒——他自己不想努力,也见不得你努力;他爬不上去,就想把你拽下来。这种人,从来不是怕你受伤,是怕你过得比他好。”
1.2 平台热帖的共性:越平庸的人,越爱说“大家都一样”
打开快手搜索“大家都一样 心态”,排名第一的视频里,博主“老梁聊人性”一针见血:“那些总说‘大家都一样’的人,往往是自己没本事的人。他们不敢承认别人的优秀,只能用‘一样’来麻痹自己,顺便拉着别人陪他平庸。”
这条视频下,上万条评论印证了这个逻辑:“我那亲戚总说‘大家都是打工的,别折腾了’,他自己在国企混日子,却见不得我创业”“我妈总说‘大家都是结婚生子,你别搞特殊’,她自己一辈子没实现梦想,就想让我按她的路走”。
小红书博主@职场成长指南 曾做过一项调查:在1500名有过“被劝大家都一样”经历的网友中,82%的“劝说者”要么在事业上停滞不前,要么在生活中得过且过。有网友留言:“我以前的室友总说‘考研和工作都一样’,她自己不想吃苦,就劝我别努力,现在我考上了985,她还在小公司做实习生。”
B站UP主@社会观察者阿凯 在《“拉平式心理”的底层逻辑》视频中分析:“‘大家都一样’本质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看到别人超越自己时,承认对方的努力等于否定自己的懈怠,所以他们宁愿编造‘大家都一样’的谎言,来维持心理平衡。但这种平衡,是建立在阻止别人进步的基础上的。”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5-09-19 09:22回复
    1.3 亲历者的教训:“一样”的话术,会磨掉你的野心
    抖音上,@创业者小宇 发布的自述视频获得120万点赞。他回忆道:
    “我刚毕业时想创业,身边的人全劝我‘大家都是找份安稳工作,创业风险太大,跟打工没区别’。我被说动了,找了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每天混日子。直到同学聚会,当年跟我一起想创业的朋友已经把公司做起来了,我才后悔——那些说‘大家都一样’的人,根本不会为我的人生负责,他们只是不想看到我比他们强。”
    评论区里,太多人分享了被“一样论”耽误的经历:
    •“我想学画画,我妈说‘大家都是普通人,学那玩意儿不能当饭吃’,现在看到别人靠画画接单,我特别后悔”
    •“我想考公,同事说‘大家都是混日子,考上也一样累’,结果他偷偷复习,我却落榜了”
    •“‘大家都一样’就像温水煮青蛙,慢慢磨掉你的野心,让你甘心平庸”
    就像@创业者小宇 在视频结尾说的:“真正的成长,就是从拒绝‘大家都一样’开始的。那些劝你‘一样’的人,从来不会陪你走向更高的地方,只会在原地拉你的后腿。”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5-09-19 09:23
    回复
      2025-11-22 19:11: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二章:为什么长辈们更爱说“大家都一样”?集体主义下的生存惯性
      2.1 集体主义的烙印:“不一样”就是“冒头”,会被孤立
      “在我们那个年代,太突出会被人说‘爱出风头’,‘大家都一样’才是最安全的活法。”这是天涯神帖《父辈的“平均主义”执念》里,一位六零后网友的坦言。楼主写道:
      “我爸是五八年的,在国企干了一辈子。他总跟我说‘大家都一样拿工资,别跟领导提涨薪,会被同事排挤’。有次我凭业绩争取到奖金,我爸还骂我‘不懂事,太冒头了,跟大家不一样没好处’。后来我才知道,他年轻时因为技术好被提拔,却被同事孤立了半年,从那以后,他就把‘大家都一样’当成了生存法则。”
      这种“怕冒头”的心态,在五几年、六几年、七几年出生的长辈中尤为普遍。B站UP主@历史观察者李教授 在《集体主义对父辈的影响》视频中解释:“那代人成长于强调‘集体统一’的年代,‘个人服从集体’是核心准则。‘不一样’意味着‘不合群’,可能会被贴上‘异类’的标签,甚至受到排挤。所以他们把‘大家都一样’当成保护自己的壳,也把这个壳强加给下一代。”
      快手网友@90后小杨 分享:“我爷爷是五零后,总说‘大家都一样过日子,别追求那些虚的’。他年轻时想做生意,却被家里人说‘不安分,跟大家不一样’,最后只能种地。现在他见我创业,就劝我‘别折腾,跟大家一样安稳点’——他不是坏,是被当年的环境吓怕了。”
      2.2 认错=丢面子:集体主义下的“尊严绑架”
      “我爸从来不会认错,就算事实摆在面前,他也会说‘大家都这样做,我没错’。”这是抖音#父辈为什么死不认错#话题里最常见的吐槽,该话题播放量突破25亿。网友@橙子 留言:“我爸把我手机摔坏了,却说是‘手机质量不好’,还说‘大家都有摔手机的时候,不是我的错’——他根本不是不认错,是觉得认错丢面子。”
      这种“认错=丢面子”的心态,根源也在集体主义年代。天涯神帖《父辈的“面子”比什么都重要》里,楼主分析道:“在五几年、六几年的集体环境里,个人的‘面子’不仅是自己的,还关乎家庭在集体中的地位。认错意味着‘理亏’,会被人戳脊梁骨,甚至影响家人在集体中的处境。所以他们宁愿嘴硬,也不肯承认错误——这不是固执,是当年的生存策略。”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9-19 09:24
      回复
        小红书博主@心理咨询师晓雨 补充道:“对父辈来说,‘大家都一样’是认错时的‘挡箭牌’。当他们犯错时,说‘大家都这样’,就能把个人错误变成‘普遍现象’,从而逃避责任,保住面子。这种做法在当年可能有用,但在强调个体责任的今天,就成了‘不讲理’。”
        2.3 生存策略的错位:当年的“保护伞”,如今的“绊脚石”
        “我妈总说‘大家都一样结婚生子,你别搞特殊’,可她不知道现在的社会早就不一样了。”这是小红书#父辈的经验不管用了#话题里的热门留言。网友@阿雅 分享:
        “我妈是六五年的,当年靠‘随大流’进了工厂,安稳了一辈子。她就想让我也找个本地人结婚,进事业单位,说‘大家都这样,不会错’。可我喜欢的工作在外地,男朋友也是外地人,我跟我妈吵了无数次——她的‘生存策略’只适用于她的年代,现在早就过时了。”
        这种“经验错位”,在天涯神帖《两代人的生存逻辑》里被反复讨论。楼主写道:“父辈的‘大家都一样’,是集体主义年代的‘安全牌’,但现在是个体崛起的时代,‘不一样’才能抓住机会。他们用当年的尺子量现在的路,自然会得出‘大家都一样’的结论——不是他们故意要阻止你,是他们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
        B站UP主@社会学者张教授 在《父辈思维的局限性》视频中指出:“五几年、六几年、七几年出生的长辈,经历过物质匮乏和集体生活,他们的生存逻辑是‘求稳’;而年轻人成长于物质丰富、竞争激烈的年代,生存逻辑是‘求进’。‘大家都一样’的求稳思维,与现在求进的社会节奏格格不入,自然成了年轻人成长的绊脚石。”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5-09-19 09:25
        回复
          第三章:“大家都一样”的3种典型画像,遇到了请及时远离
          3.1 职场里的“躺平者”:自己不努力,也见不得你努力
          在快手的职场吐槽区,“躺平同事”是被提及最多的“一样论”发起者。网友@打工人小李 分享:
          “我们部门的老陈,每天上班摸鱼,却总在我加班时说‘大家都是拿死工资,没必要那么拼,跟我一样歇着多好’。有次我负责的项目拿了奖,他还在背后说‘这项目换谁做都一样,只是他运气好’。后来我才知道,他当年因为不努力被降职,就见不得别人往上爬。”
          这类人的共性是:把“躺平”当成“真理”,把“努力”当成“傻瓜行为”。他们不会为你的晋升开心,只会用“大家都一样”来消解你的成就,甚至暗中给你使绊子。
          小红书博主@职场避坑指南 总结:“职场里的‘躺平者’说‘大家都一样’,本质是想拉你入伙,让你跟他一起混日子——这样他就不用为自己的懈怠感到愧疚,也不用担心你超越他。遇到这种人,一定要离远点,不然迟早被他拖下水。”
          3.2 社交圈里的“嫉妒者”:怕你过得比他好,用“一样”找平衡
          抖音上,@情感博主小艾 分享了一个案例:“我闺蜜总说‘大家都一样过日子,你买那么贵的包干嘛’,可她转头就找她老公要同款;我涨薪后请她吃饭,她却说‘工资高有什么用,还不是要加班,跟我没区别’——后来我才发现,她就是嫉妒我过得比她好。”
          这类“嫉妒型朋友”的逻辑是:当你在某方面超越他时,他不会承认你的努力,只会用“大家都一样”来麻痹自己。你买了新衣服,他说“款式一般,跟我的没区别”;你换了新工作,他说“待遇差不多,没必要折腾”——他的每一句“一样”,都是在掩盖内心的失衡。
          天涯神帖《友情的保质期,死于“见不得你好”》里,楼主的话引人深思:“友情确实有保质期,尤其是当一方开始超越另一方时。那些总说‘大家都一样’的朋友,不是不懂你的努力,是不想懂——他宁愿失去你这个朋友,也不愿承认你比他强。”
          3.3 家庭里的“控制者”:用“一样”捆绑你的人生,按他的剧本走
          “我妈总说‘大家都一样结婚生子,你别想那些不切实际的’,她根本不管我想不想要。”这是抖音#被父母控制的人生#话题里的常见吐槽。网友@小琳 分享:
          “我想考研,我妈说‘大家都是毕业就工作,读研也一样难找工作’;我想找个外地的男朋友,我妈说‘大家都找本地人,外地的不靠谱’。她总用‘大家都一样’来逼我按她的想法活,却从来没问过我想要什么。”
          这类父母的“一样论”,本质是控制欲。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当成“标准答案”,认为“大家都走的路”才是对的,却忽略了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一样”的可能。他们怕你“不一样”会走弯路,更怕你“不一样”会脱离他们的控制。
          B站UP主@亲子关系专家李姐 解释:“五几年、六几年的父母,成长于集体主义环境,习惯了‘随大流’,所以他们认为‘不一样’就是‘危险’。他们用‘大家都一样’来劝你,其实是出于关心,但这种关心,却成了捆绑你人生的枷锁。”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5-09-19 09:28
          回复
            第四章:如何摆脱“一样论”的绑架?3步建立你的人生边界
            4.1 第一步:看穿话术背后的动机,别被“好心”迷惑
            很多人被“大家都一样”绑架,是因为误以为对方是“为自己好”。但天涯神帖《别把嫉妒当好心》里,楼主给出了判断方法:“判断对方是不是真为你好,就看他是鼓励你进步,还是阻止你变好。真为你好的人,会说‘你比以前更棒了’;想拉你下水的人,才会说‘大家都一样’。”
            抖音上,@心理分析师张婷 分享了3个识别“伪好心”的信号:
            1.当你努力时,他总泼冷水:“别学了,大家都一样,没用的”
            2.当你成功时,他总贬低你的成就:“这有什么,换谁都一样能做到”
            3.当你想突破时,他总拿“大家”当借口:“大家都不这么做,你别搞特殊”
            “遇到这三种情况,别怀疑,他根本不是为你好,是怕你过得比他好。”张婷强调。
            4.2 第二步:拒绝“道德绑架”,你的人生你说了算
            “我妈总说‘我是为你好,大家都一样’,我以前不敢反驳,现在终于敢说了。”这是小红书#拒绝父母道德绑架#话题里的热门留言。网友@阿泽 分享了自己的应对方法:
            “我爸劝我‘大家都考公,别创业’,我没跟他吵,就说‘爸,我知道你怕我吃苦,但我想试试自己喜欢的事,就算失败了也不后悔’。后来我创业小有成,我爸再也没劝过我——有时候,你得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别人才会尊重你。”
            B站UP主@社交达人阿凯 总结了3种拒绝“一样论”的话术,适用于不同场景:
            1.面对同事/朋友:“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我想试试自己的路”
            2.面对父母:“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我想按自己的方式活,放心,我会对自己负责”
            3.面对嫉妒者的贬低:“虽然大家起点可能一样,但努力后的结果肯定不一样”
            “拒绝不是吵架,是温和而坚定地表达边界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5-09-19 09: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