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呢,
孙吴被曹魏攻打的次数比蜀汉多很多(所以孙吴🐮,蜀汉一拳就被击倒不足道也
),而且蜀汉灭亡后孙吴“依然可以支撑16年”,孙吴灭于西晋还是因为孙皓不接受陆抗生前建议增加上游守军,所以如果孙吴上游增兵到8万“孙吴肯定就亡不了”,“以上足以证明孙吴有没有蜀汉都可以自立,抵挡住两面攻击”
以上这些个论点有的地方还蛮多见的,所以本人【原楼主,不是我,下同】一时好奇
决定开帖研究研究,一探虚实~
(曹魏为什么攻吴次数更多?
首先,这难道不是孙吴自己“争取”的吗
全取荆州后和魏接壤面积增加了,新获得的荆州部分 需要四面防守兵力分数,无力对北方造成威胁。
接壤面积增加代表魏军可以来攻,无力从荆州威胁北方意味着魏军可以无顾虑地从荆州北面调兵去下游打。
如图,红色大概是吕蒙袭击荆州之前的孙吴地盘,绿色是吕蒙拿到的南郡武陵零陵。
本来孙吴有长沙江夏,北面是曹魏的江夏,由于长沙桂阳的蛮夷数量相对较少,所以孙吴西线人马较为集中,又加水路发达,可以兼顾北、西两面。

首先,这是数学问题
第一,曹魏和孙吴接境的范围大、国境线长,和刘备集团的接境范围小还多是山路险要,那么曹魏当然选突破选择更多,更便于下手的了
此正所谓:“夫水战千里,情巧万端。越为三军,吴曾不御;汉潜夏阳,魏豹不意。江河虽广,其长难卫也。”
孙权自己亦有担忧曰:“孤土地边外,间隙万端,长江巨海,皆当防守。丕观衅而动,惟不见便,宁得忘此,复有他图。”
第二,三国鼎立后曹魏攻孙吴一般多路并行,所以嘛,有一些统计方式是按同一次战役有几个进攻路线就记为几次
比如曹丕三路伐吴,就是魏军进攻孙吴三次,东关之战也是三次,那这显得伐吴肯定多了
曹丕三路伐吴时是主攻江陵,但是除此之后魏军攻吴,主力多在下游扬州方向。而每次出击魏军一般都会同时攻击荆州,牵制荆州吴军。不让其移动到下游增援。吴军北伐主力也都走淮南方向,无力从荆州威胁北方,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魏中军可以无顾虑地从荆州北面的河南之地调动,移往下游。)
孙吴被曹魏攻打的次数比蜀汉多很多(所以孙吴🐮,蜀汉一拳就被击倒不足道也


以上这些个论点有的地方还蛮多见的,所以本人【原楼主,不是我,下同】一时好奇

(曹魏为什么攻吴次数更多?
首先,这难道不是孙吴自己“争取”的吗


接壤面积增加代表魏军可以来攻,无力从荆州威胁北方意味着魏军可以无顾虑地从荆州北面调兵去下游打。
如图,红色大概是吕蒙袭击荆州之前的孙吴地盘,绿色是吕蒙拿到的南郡武陵零陵。
本来孙吴有长沙江夏,北面是曹魏的江夏,由于长沙桂阳的蛮夷数量相对较少,所以孙吴西线人马较为集中,又加水路发达,可以兼顾北、西两面。

首先,这是数学问题
第一,曹魏和孙吴接境的范围大、国境线长,和刘备集团的接境范围小还多是山路险要,那么曹魏当然选突破选择更多,更便于下手的了

孙权自己亦有担忧曰:“孤土地边外,间隙万端,长江巨海,皆当防守。丕观衅而动,惟不见便,宁得忘此,复有他图。”
第二,三国鼎立后曹魏攻孙吴一般多路并行,所以嘛,有一些统计方式是按同一次战役有几个进攻路线就记为几次


曹丕三路伐吴时是主攻江陵,但是除此之后魏军攻吴,主力多在下游扬州方向。而每次出击魏军一般都会同时攻击荆州,牵制荆州吴军。不让其移动到下游增援。吴军北伐主力也都走淮南方向,无力从荆州威胁北方,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魏中军可以无顾虑地从荆州北面的河南之地调动,移往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