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当下吧
关注: 39 贴子: 850

  • 目录:
全部
  • 16
    2015年春节,我开始接触佛教,学习了汉传。接触佛教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太苦了,跟那些修行好的人所理解的苦不一样,他们只是心苦。我呢,就是最表面的苦,身苦心苦加在一起使人疲惫不堪。 在汉传的净土宗里面学习了3年,每天很勤奋的诵经念佛念咒,表面做了很多的善事,但是内心贪嗔痴从未减弱过,并且非常的情绪化。这种不善情绪是内在的,非常痛苦!我不接受自己努力修行以后的自己,这种痛苦还是包围着我,没有一丁点的减少!
  • 6
    ●觉知 ●正见 ●正确的态度,允许任何好的坏的发生,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想要觉知到什么,都退后的客观的观察它的发生。 ●正确的心态,不要带着贪嗔痴去修 ●调查,问为什么,提起兴趣,然后继续觉知 ●对觉知保持觉知,有没有在觉知【图片】
  • 6
    总是陷入概念,所缘里面,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对什么是目标,不清楚。所以迷失了,觉知没了。 目标的种类 ①六根所发生的 ②觉知的心,调查的心 ③所有能看到的、表达出来的问题、经验、现象,通通都是概念,概念只是目标 ④调查也是目标,调查的目的也是被觉知到、观察到。所以调查也在观察的范围内,调查就是为了看到整个全面的过程。 在禅修中, 百分之一是调查,百分之九十九是观察、觉知
  • 0
    当心给某事贴上“好”的标签时,贪心已经生起了。 ★随着任何一个目标的生起,痴心也已经在那里了。 痴心障蔽了一个目标的自然特性(但没有障蔽目标本身),然后给目标贴上标签“好”或者“坏”,贪心和嗔心然后做它们抓取或者排斥的工作。 贪嗔的运作过程: ???(痴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痴→认为好→贪→目的得到→得不到→嗔 ???(痴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痴→认为不好→嗔→排斥,让其消失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禅修呢?禅修就
  • 0
    在正念禅修中,我们不去专注、控制、施压、限制或者干涉。这些都是被贪嗔痴等烦恼所驱动的。 我们经常使用大量的邪精进去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或者运用很多的精力去掉某些东西,我们也会盲目地做一些事情,实际上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觉知为了什么?调查为了什么?) 在这种禅修中,你需要做的是等待、并且善巧地观察。 注。一切都是法p12
  • 3
    如果你仅有一点觉知,你会得到多少利益呢?你能够看到心更加地自在吗? ★因为你不知道有多少事物正在发生,所以你也不知道心会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放松。 ★在更深的层次一直都有更微细的烦恼存在。愚痴(moha)一直在那里。 只要智慧不存在,愚痴就会在那里。只有在某些当智慧生起的短暂的时刻,愚痴才不存在。 ★“我”有多少次没有发生呢?即使你在某些短暂的时刻看到了这个…愚痴又会立即生起并且遮蔽它。 愚痴是黑暗。 你手中有一
    远离贪嗔 11-28
  • 0
    根据你所处的情况需要,你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技巧。 假设你在工作,并且手边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你会怎么办呢?过去我会只是用觉知的技巧。因为从禅修中得到的定的存在,所以心能够运用它。 我过去在市场工作,有很多工作要做,并且去调查会非常艰难,所以我会运用我学到的一切东西(止或观)来扫除烦恼。 我不想让愤怒出现,当我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时候,我不去思考任何别的东西,只是温和并且持续地看着愤怒。愤怒就平息了下来。其中并
    远离贪嗔 11-28
  • 0
    七觉支是念 sati、择法dhamma-vicaya、 精进 viriya,、喜 pīti、轻安 passaddhi、定 samādhi 和舍 upekkhā。 七觉支的前面三个是原因,后面四个是结果。对于后面四个结果,我们不需要做什么。我们不能创造它们,也不能直接让它们发生。 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前面三个觉支。这些是我们的工作对象。 这三个觉支中,禅修者通常会去注意念和精进,而忘记了择法觉支。 ★择法觉支是去调查现象,调查正在发生什么,为什么它会发生,以及我们是怎样运用我 们拥有
    远离贪嗔 11-28
  • 0
    当你坐禅并且感到疼痛、痒或者疲倦的时候,你怎样做呢?你是怎样观察疼痛的? 如果你直接去观察疼痛,它会变得更糟! 为什么呢?有人喜欢疼痛吗? 当疼痛刚刚生起时,心里会发生什么? 嗔心在生起!所以,当疼痛生起时,不要再 去观察疼痛。 当你遭受痒、酸、麻、热、疼或者其他不适时,不要马上去观察这些感觉。 如果你继续用错误的态度观察它们,这些感觉会变得不可忍受。你应该先做什么呢? ★你需要首先采取正确的态度:把疼痛当
    远离贪嗔 11-26
  • 1
    ●智慧 禅修时,正见非常重要。只有当某种智慧存在时,烦恼才不会侵入心中。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心中必须具有的智慧是信息(闻慧su****yā paññā)。这是你从阅读、听开示和佛法讨论中得到的正确的信息。 心中必须具有的另外一种智慧是好奇心和兴趣,即那种一心一意想要理解的愿望。 所以当你觉知的时候,不要盲目地觉知!明智地去觉知!运用你的理智是思慧的一部分。 一个公司的老总如果没有对他的生意的不同领域的相互关系
    远离贪嗔 11-26
  • 1
    你怎样理解精进? 精进是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官能。 ★我把精进理解为坚持,而不是使劲或者强力。★ 当你禅修的时候,请不要强行努力而使身心耗竭。当你身心俱疲的时候,理解不会得到发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运用什么类型的精进呢?我们自动地就会运用某种主要被贪、嗔、痴所驱动的强行的精进。它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 但是,智慧型的精进知道正念禅修是有益的,所以我们坚持不懈,并且我们知道,我们禅修的动机。 我们是在
    远离贪嗔 11-25
  • 4
    正定的意思是坚定而平稳的心。 正定并不是专注。 通过聚焦我们就一定能得到专注吗? 每次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一个所缘上就能让心平静下来吗? 许多的禅修者因为使用太多的精力和错误的 精进去专注目标,反而遭受头痛或者脖子僵 硬的痛苦。 由于想要或者不想要某些东西而运用强行的精力,这样也很容易让人疲倦。 ★内观定来自正见、正确的态度和正思维,这些和持续的觉知一起,让心变得平稳。★ 这种定被称作正定(sammā-samādhi)。 当我
  • 1
    理解某事是没有利益的——这和认为或者评判某事是“不好”的有很大的差别。 当心给某事贴上“好”的标签时,贪心已经生起了。随着任何一个目标的生起,痴心也已经在那里了。 痴心障蔽了一个目标的自然特性(但没有障蔽目标本身),然后给目标贴上标签“好”后者“坏”。贪心和嗔心然后做它们抓取或者排斥的工作。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禅修呢?禅修就是当心观察目标的时候,去认出贪嗔痴的粗显和微细的形式,以及它们所有的亲属。 在
    远离贪嗔 11-25
  • 3
    观察目标和观察心二者之间,哪一个更重要? 答案:观察心更重要。 如果你想理解真理,你需要去留意观察心。经常去检查你的观察方式。当观察心里有贪嗔痴的时候,智慧能够生起吗?心在用什么样的态度禅修? 经常去检查你的态度,不要固着于你的经验。它们会按照它们的各自的性质而生起,它们 仅仅为保持觉知服务。 一个善巧的禅修者运用六根门头的目标来发展正念、正定和智慧,而对于那些不是那么成熟的禅修者来说,相同的观察目标只
    远离贪嗔 11-28
  • 4
    我们经常使用“观察目标”这个词,观察目标的意思是什么呢?一个观察目标是指我们经验到的、我们观察到的、或者某些被心觉知到的事物。 事物一直在不停的发生,所以不会存在没有东西观察的时刻。所有的事物都根据他们各自的 特性而发生(或生起)。 在正念禅修中,我们不会去控制我们的经验。当事物发生或者生起时,我们观察它;我们因为心的注意力被吸引所以去观察。 ★观察目标的特性是:能够被心觉知、了解或者经验到的东西。★
    远离贪嗔 11-28
  • 2
    ★并不是“你”在禅修,是那些在背景里运作的、心里的观念和思想在禅修。★ 如果这些潜在的观念是错误的,那么整个禅修都会往错误的方向发展。只有在禅修心(即觉知心或者观察心)中拥有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理解时,你才拥有正确的禅修。 ★我们需要正见和正思维,需要探索和调查★ 这就是当我们禅修时,我们需要对现象进行调查,并且对我们观察和禅修的方式进行反思。 重点是:智慧需要和觉知一起工作(本书用“觉知+智
  • 0
    正念的意思是不忘记,也就是不忘记用正确的方式思维,不忘记保持觉知,不忘记正确的目标。 正念就是不忘记。记住和提醒就是正念。 你确定正念存在吗? 当正念存在时,去确认它。 如果正念存在,那么目标也已经在那里了。 你不需要去聚焦在目标上。 你只需检查正念存在与否,正念连续与否。 无论身心世界在发生什么,都不是你的职责。经验只是经验。经验不是你的职责。你的职责是拥有正确的态度,并且连续地觉知。 反复地去检查你的态
    远离贪嗔 11-24
  • 0
    用智慧去觉知,知道真实,这样的工作不会单调乏味,你不会不感兴趣。 它永远是新鲜和清新的。你不会厌倦觉知,因为觉知永远不会结束。它从来不会感到无聊。 你需要对你正在做的工作感到愉悦,并且对它感兴趣。这是生命工程。 当心看到已经熟悉的东西时,知识就会变得更加清楚。智慧会加深,你也会变得更加的留心和充满活力。你的理解和领悟的领域会扩大。 知道是没有终点的,因为它永远都不会彻底。不要有“我已经知道了”这种想法
    远离贪嗔 11-24
  • 1
    内观定从连续的觉知、正见和正确的态度中发展出来。当用正见和正确的态度去保持连续的觉知时,正定生起,心会感到平和。 我们应该渴求平和的心态吗?我们应该对掉举的状态感到嗔恚吗?有因就有果。 因为接触的因缘和合了,所以接触就产生了。 有人贪求舒适和快乐。有人嗔恚掉举和忧愁。 其实,愉快和不愉快只是感受。经验的特性是被体会;目标只是目标。无论好还是坏,感受只是感受。 智慧认识到这点,就会放弃对贪欲的抓取,也就是
    远离贪嗔 11-24
  • 5
    贪欲一直都存在。 贪欲的法性是想要或者渴求,它的特征是夸大事物。贪欲像强力胶,非常黏着,它不会松开或者放手。 它从来不会感到满足或者安心,因为它认为太少了,它总是觉得不够。
  • 5
    目标只是目标,它们不好也不坏。法性只是法性。目标的特性是能够被心所知道。 声音是一个目标。你觉知到它,因为它能够被知道。念头是一个能被觉知的目标,没有念头也是一个能被觉知的目标。有什么不同呢? 有许多的念头很好吗?或者很坏吗? 没有念头很好吗?或者很坏吗? 有很多的念头,或者有很少的念头都不好也不坏。 目标只是目标。如果你把它们当作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喜欢和厌恶也就会跟着生起。这时,你的禅修就走入困境。 你
    远离贪嗔 11-28
  • 2
    每一个阶段你禅修的方式都应该有所变化! 当你读高中的时候,你拼词读句的方式还会跟幼稚园一样吗?当你读大学时,你还会用同样的方式阅读吗?研究生的阅读方式和大学生会一样吗?你认字拼词的方式必须做出改变。 同样地,你禅修的方式也必须改进,这样才能与心里智慧的力量相匹配。 用“c-a-t”这个词作比喻,你不需要去注意每个字母并且拼读“c-a-t”,只要认出它是“cat”(猫)就行了。 现在,我看到许多的禅修者第一次到禅修中心来
    远离贪嗔 11-24
  • 0
    有因就有果。我的老师过去一直都是问原因。他总是想知道原因。我走过去告诉他,说我看到开始、中间和结束,看到腹部的上升和下降。 雪吴敏长老就问,“它为什么生起?”“它为什么结束?”我不知道。(笑声)我知道上升和下降在发生,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 什么东西生起了?我如何才能够相信它呢?他只问非常简单的问题,“它为什么会发生?”没有人能够回到。 每一个人都在寻求生起和消失,看到生起和消失我们就已经满足了。 佛法
    远离贪嗔 11-24
  • 1
    一个禅修者报告说,“我已经观察疼痛的感觉一个多小时了,疼痛增加了,我的禅修也没有进步,我在原地兜圈子。” 这个禅修者已经观察了一个小时。如果她充分地觉知到她在观察一个小时,难道她没有在这个时间段建立正念和正定吗? ★这种情况,是因为贪欲在追求某种特定的结果。★ 比方说,让这种疼痛的感觉走开。当事物没有像她希望或者想要的那样呈现时,禅修者就认为她的禅修在原地兜圈子。 这种思维方式会增加信念和信心吗?或者
    远离贪嗔 11-24
  • 0
    在《大念处经》中,佛陀已经给我们怎样用觉知+智慧谈话的指导。我们只有考虑到由于彼此之间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所引起的困难,我们才会欣赏善巧地谈话的价值。 一个初学的禅修者往往被要求完全止语,然而,一个入门已久的禅修者应该学会怎样用觉知+智慧来谈话。 我们为我们主要的禅修场所来培养这种技巧:家里、工厂、办公室或者谈生意。没有人会一生只在禅修中心禅修,通过学习怎样在外面的世界禅修,那么世俗的事物和出世的禅修就可
    远离贪嗔 11-24
  • 3
    当下发生什么,心就会对应的去反应,去评价,去贴标签。 如果没有觉知,心的这些反应、观念就种植在心里,影响以后的对类似事物的正确看法,心还是会信奉以前的观念来评判现在的事物。 如果有觉知,当下看到这个念头,念头不会成为过去,不会种植在心里,也不会影响心影响对其他事物的正确看法。 没有觉知,念头都没有被看到,储存起来,所以有过去现在未来,因为没有看到全过程。 有觉知,因为觉知力的强大,以看到当下的念头,也
  • 3
    你需要深入地理解愤怒。为了做到这点,每次愤怒生起的时候,你都需要建立正念、正定和智慧来观察并且了解。你想要知道愤怒以及和愤怒相关的一切事物的法性。 当这种烦恼生起的时候,身体里发生什么?心里又发生什么?出现了什么样的念头?愤怒的法性是什么? 你(指心)是一个独立的观察者,以一个旁观的姿态来探索它,当愤怒发生的时候,你要把它看作法性,它并不是“你的”愤怒或者“你”在愤怒。 愤怒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性呢?
    远离贪嗔 11-24
  • 0
    坐禅的时候如果你感觉到疼痛,去观察那个想通过改变姿势来缓解疼痛的心。 它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去反应呢?当这种反应变少时,心是怎样去看待目标的? 你需要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心对疼痛的反应,并且去观察反应以及它们所有的表现形式:念头和感受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或者,在念头后面有着什么样的背景观念和潜在态度? 只要对目标有一点点的反感,心也会用那种方式改变它自我对话的语调。实际上,你可以慢慢地去了解这个自我对话的心。
    远离贪嗔 11-24
  • 1
    通常人们只在感受到不安和压力时才会变得觉知和警觉。一旦他们又感到舒服时,他们就停止了观察。不幸的是,我们不能只在出问题时才开始禅修。这就是为什么佛陀给我们留下很多关于保持正念和不放逸的教法的原因。 *** *** *** 佛陀并非无缘无故地要求我们一直保持禅修。因为他彻底地知道愚痴的力量,所以他给我们留下了这个教法。你可以试着停止禅修一会儿。只要试着停止禅修一会儿,你就会看到烦恼的力量。 如果智慧这边停止,烦恼那边
  • 0
    觉知变得连续并不像彩票中奖那样是偶然的。这个需要因缘和合才能发生。 如果你发现觉知的惯性消失了,首先接受:一切都是法性,这并不只是在你身上发生。然后去检查原因。 在经历过许多次觉知的惯性起伏波动之后,你会看到心里的某些品质让觉知更加连续,某些品质会打破觉知的惯性。 注:一切都是法p104
    远离贪嗔 11-24
  • 0
    一个禅修者说,吃饭的时候她以为她在觉知,吃完了她才意识到她是在用贪欲吃饭。 想想:觉知不存在时,她怎么会以为觉知存在呢?那时心里在发生什么?这是因为她只注意到吃的过程,没有经常去检查心里正在发生什么。这也是因为她没有去留意正在禅修的心。 *** *** *** 一个禅修者说:“当我注意到别的禅修者没有正念,用贪欲吃饭时,我变得更加的正念。我的正念增长了。” 一个睿智的人将会利用一个经验来发展正念、正定和智慧。没有智慧
    远离贪嗔 11-24
  • 3
    比一个经验更重要的是你对那个经验的理解。只有去调查的人们才能领悟到这个道理。你用这样的问题开始:这是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它为什么会发生? 如果没有这种调查的智慧,理解能够生起吗?内观是投资理智和智慧以赚取更多的智慧的一种禅修。 什么是目标?什么是心?你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吗?当你禅修的时候,你需要去确认这个。这些东西是你想要询问、调查和探索的,用 一个开放并且好奇的心。 当心平静的时候,如果你去练习择法
    远离贪嗔 11-24
  • 3
    ㈠ 痛苦怎么来的 ●贪欲(一切都是法p156) 贪欲是非常狡猾的;它一直在驱使你。无论你想什么,无论你说什么,无论你做什么,贪欲都在驱使你、推动你。贪欲有很多种方式在你的心中出现或者生起。 你想要什么?有时候,你应该这样问自己:我要什么?我想要某事吗?我们总是在想要某种东西。因为这种想要、欲望、渴求、期待(相同的意思),心在遭受痛苦、绷紧和不满。 如果心没有想要任何东西,它是非常自由的。你不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远离贪嗔 11-23
  • 9
    ●隆波尊者: 修多个所缘的止禅,止禅→观禅 ★修行的方法: 保持觉知多个所缘,刚开始只练习觉知。觉知力强了再去调查。 所以容易呵护心不跑,或者努力不去呵护心,都会有一点刻意。 当然有的人领悟高,就不会去呵护,只是客观观察。一直觉知是修止禅。 止禅能力提高了,观禅也会很容易。 ★所以隆波尊者说,只有智慧升起才属于修毗婆舍那。没有智慧升起都是修奢摩它。 ★解决心平静不动的方法是,是修三十二身分。止禅
  • 3
    问:无念和死亡是一回事吗?而慧能大师说的无念是念头的不相续,但还是有念头的,但为什么要称无念呢? 无念就是心中没有执著,心中没有执著即是无念。若你心中没有执著,即使有念头,也名无念。 “念”是执著的思意,众生若有执著即是有念,若无执著即是无念,和念头相不相续无关——念头本来即不是相续的,也不是不相续的,它只是一个是一个,念念不相对。 向内观察念头,念头如屋檐上的水:如果水少,它就成滴;如果水多,它就成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