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坛吧
关注: 1,571 贴子: 11,618

哲理全息存在我思我行之中

  • 目录:
  • 其他科学相关
  • 31
    宇宙所呈现给人的样貌取决于人观察宇宙的方式。 人知道的所有知识都可称为“人类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的基点在于人,而不是神鬼。 杨振宁所谈到的“巧合”不过是人刻意去寻找的“巧合”,而不是天生的。他说的“造物主”其实指的是人。
  • 4
    热烈祝贺党建100周年
  • 12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类推出以下的结论:人不能多次走进同一个房间,人不能多次看到同一只动物,人不能多次阅读同一本书,……。 那么,人真的不能多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吗?专利哲学的回答是可以。 在专利哲学中,不需要你去纠结人进入的河流是否是同一条,而是要确定下来一条河流的定义,也就河流的内涵。 下面是笔者给出人能够2次踏进的河流的定义
  • 4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类推出以下的结论:人不能多次走进同一个房间,人不能多次看到同一只动物,人不能多次阅读同一本书,……。 那么,人真的不能多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吗?专利哲学的回答是:这个问题是由我们对河流的定义来决定。 在专利哲学中,不需要你去纠结人进入的河流是否是同一条,而是要确定下来该河流的定义,也就河流的内涵。 下面是笔者
  • 8
    时间的坎 时间的认识历史好像经过无数的门坎。这些门坎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小的门坎容易跨过,一抬腿就过去了。高的门坎,就难了。就是你跳也跳不过去。它一挡就是一大片人群。包括许多优秀的跳高运动员。放在时间认识上,一挡就是上千年。奥古斯丁就是第一个被挡住的最优秀运动员之一。他被挡在了十五个世纪之前。后来,牛顿的出现,才将他的记录打破。 牛顿提出了绝对时间的概念。使人们的时间观念加深了认识。从“茫然”状态进
    zhangtaiv3 12-5
  • 66
    真理是最基本的规律,最广泛的规律,真理必须具有普适性,换句话说,真理适用于任何领域,只有具有这样的普适性才有资格称为真理。反过来说,具体领域总结出来的规律往往只适用于固定领域,换到另一个领域就不适用,所以真理一定是规律当中最基本的那个规律。 下面具体说说真理,至少有三个,分别是“万物皆动”,“万物皆变”,“普遍联系与普遍差异”。以上都是真理,如果谁有疑问,也不需要你提出理论,只要能找到反例就行。 “
  • 7
    关于六大自我认知的说明 文 / 司徒千悔 六大自我认知,即《主宰》、《多诈》、《辨类》、《善恶》、《去孝》、《执我》六篇文章,是一个自我认知的思想体系。 因为总想模仿典籍,这六篇都写成了文言文。 写作之后,才发现,文言文虽然精炼,但是,表达的自由度上,远不敌现代文。 所以,为了避免结构上的臃肿感,只保留了思想的核心,很多枝叶,甚至是合理的延伸,都被省去了。 末了,再在这里写一个现代文的补充说明,算是对前面的写
  • 21
    主宰 文 / 司徒千悔 人生天地,智绝万类。当以何为主耶?何为辅耶?情耶?理耶? 回曰:情为主,理为辅。 唯情,方可为灵台之主。唯理,方可为灵台之辅。 理者,情之辅也,情之仆也,工具也,器物也。 情者,人之宰也,人之主也,君王也,归终也。 俗云:问心见性。 问者何也,理也。 心者何也,情也。 不知其心,不见其情,碌碌而无所终,耘耘而无所归。 集毕生之力,穷平生之智,砥砺前行,而忘其所终,庸碌人之为也,安可为智者取?
  • 90
    最新感悟,发到这里。请朋友们看看。
    天元客 7-5
  • 105
    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想必大家都知道,世界万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事情的发展过程会有很多影响因素,确切的说,是无数的因素在影响事物的变化。 但是人的认识活动无法概括所有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所以人类认识的基本方法就是简化,只关注少数主要因素,次要的因素全部忽略。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在物理实验中是允许误差的,只要结果在误差允许之内,就可以说理论有效。换句话说,只要把误差也算进去,所有科学理论都是错
  • 24
    这个问题我以前思考过很长时间,所以基本的思路我都走过。前两天发帖子讨论唯物和唯心的问题,然后就有两位网友说“意识是分子电势”,也许不是原话,反正就是生物电那类东西吧。当然,我是觉得很可笑的,这是连基本的哲学素养都不具备。 这个说法我还真见过,好像有位姓朱的著名教授也有类似说法,不过人家是研究量子力学的,有这种误会很正常,如此看来的话,这两位网友的想法好像也不是特别荒谬了。 发发牢骚,有些人不懂装懂,
    jack688897 7-29
  • 16
    唯物只是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只适用于自然科学范围,与哲学基本没有关系。 唯物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只有物质没有意识,也就是说,唯物方法把“活的”忽略掉了,只研究“死的”部分。 唯物与唯心这种区分叫做两分法,古已有之,但近代两分法的确立是由笛卡尔完成的。大家或许还记得笛卡尔坐标系,没错,笛卡尔同时还是位数学家,而唯物唯心的区分也是数学基本方法--极简化方法--的延续。 虽然笛卡尔曾经试图寻找意识的实体,但其后
    易道真心 12-23
  • 7
    《哲学卷》序(修改稿) 青冬 (按:请微友特别是亲朋好友不吝赐教,以便修改完善。) 哲学原本是我中学时代的最爱,由于阴差阳错,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财贸系,失去了系统学习哲学的机会。进入耄耋之年,我仍然难忘初衷,于是开始断断续续地学习研究哲学 。 哲学是研究世界观的,归根到底是研究思维的方式方法。从一开始学习哲学,我的研究方向就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为根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相结合,试图提升中国
  • 8
    任何一个群体(包括动物群体),不论大小,在其内部都存在着一种无形的文化氛围(或者说文化生态,或者说软环境,或者说心态环境,或者说精神世界)。认识到也好,认识不到也好,重视它也好,轻视它也好,它都是客观存在的。文化二字准确讲是二个词。文是名词,和武相对,就是保持群体成员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化是动词,化是转化,是变化,是改变。文化二字合起来它的本义就是去掉不和谐因素,实现群体的和谐和凝聚力。其中最重要的
    1219596659 1-20
  • 10
    真 理 简 说 董庆东(北京青冬)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往小里说,就是符合事实。往大里说,就是符合客观规律。真理贵在一个真,有真必有理,谓之真理。 说假话,违背基本事实,违背客观规律,就是违背真理,就是谬误。 真理发展的过程,就是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而胜之的过程。 改正错误,就是坚持真理。坚持错误,就是对抗真理。 讳疾忌医,害怕讲真话,无视基本
  • 56
    新人报道。开个帖子。
  • 14
    世界是“一分为三”的(修改稿) 董庆东(北京青冬) 一、三种思维方式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思维方式和方法。 由于哲学导向不同,于是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有一种思维方式叫做“一分为二”,提出“什么事情都是可分的,都是一分为二。” “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即一分为二。”有人把“一分为二”推崇为“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解释”,“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其实,“一分为二”与对立统一规律是两码事。 “一分为二”是
  • 4
    前两个帖子讲了中国传统科学的方法论,这篇说一下西方科学方法论,做一下对比。 西方科学方法论根子是两分法。两分法由来已久,但真正确立西方科学方法论的是笛卡尔。想必大家都听过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 在笛卡尔的想法中,物质与意识就应该是相互分隔的,互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这就是西方科学方法论,一句话就能讲完。 大家可以将这种分类与前面讲的阴阳分类法相互对照,很容易看出区别。 阴阳分类法中,阴阳是相互区别
  • 104
    这个帖子早就想写了,不过一直懒得动笔,拖延症患者,请大家见谅。 前面已经写过国学的一些内容,其实那个帖子也够用了,但是最近总有人攻击中医,大概妖风又起,我就写个帖子回应一下。 中国传统科学的根基是气学,一句话就能说明白。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里的无极是“无”的意思,具体说就是少、稀薄。太极是“有”的意思,基本可以理解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两仪的意思是阴阳。(有无关系不理解可以看我前面的帖子。) 这
  • 14
      我们人类通过感知器官(如眼、耳、鼻、皮肤等)来感知外面的世界,如依靠肉眼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看”到周围的世界,依靠耳朵“听”见周围的声音,用鼻子来嗅周围的气息等。但我们所看到、听到、嗅到的都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太阳光是波长很广的连续光谱,但我们的肉眼能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段可见光,在可见光的光谱内我们看到的树是绿的、天是蓝的。如果有一个人(或者借助某种仪器)能看见所有光谱范围内的物像,这个世界肯定
  • 20
    真理,我一直没觉得会出现问题,因为我从小就知道真理,最基本的真理,比如说“万物皆动”,这个应该是任何人都知道的。 然后呢,我这几天在几个论坛上转了一圈,为了发“知识体系”那个帖子,结果你猜怎么着?我看到好几个帖子讨论真理,而且竟然没有一个帖子觉得人类已经掌握真理了,都说真理还要继续去接近! WTF!竟然不知道“万物皆动”是真理?真理不用你去找,它一直就在那呢,请你抬头,看! 真理呢,没有界线,所以没法给出
  • 38
    真理定义的来源 真理定义来源于根本和归宿律所内含的对立律,被统律,三位一体律,逻辑律和逻辑被统律。真理就是由这些基本规律而组成了真理的定义。 真理的定义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同一和被客观统一。谬误定义是,谬误是主观与客观逆向同一和统一客观。 真理定义是对宇宙、人类、古经、共同奥秘原理的认识,又是对凡有共性规律的框范。 一、宇宙根本和归宿 宇宙的根本是宇,即所有的空间。所有的空间是指所有的有共占的空间位置及其
  • 6
    人类知识体系概论 下面要讲的是人类知识体系,看见这个名字大家就应该有个大概的印象了。 人从吃生肉生血的时候就开始努力认识世界,零散的知识积攒到一起,逐渐集合形成体系,这就是人类知识体系。 咱们后知后觉的思考这个体系的基础问题时发现,这个体系的建立是需要前提的,是一个隐含条件--宇宙是整体的。 只有世界是整体时,人类才能从外部世界中总结出普遍性的,或者说一般性的结论,也就是规律。如果世界是割裂的,就别指望能
  • 41
    《对于发展来说,精神、意识是第一位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必有其“动力”,物质的发展也不例外,“动力”才是世界的“主宰”;“意识”形成以后,已经升华成了具有“动力特性”的存在,它根据自己的“意识”,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主宰”物质的发展,让这些物质的发展有利于人,有利于人的“意识”。 人的意识具有“动力特性”,随着人的精神、意识能力(动力能力)不断提高,最终,人类“统治了”地球,人的意识具有可以提升能力
  • 13
     真理即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如此说来,真理似乎是绝对的,与人的意识无关,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知道动物是无法认识真理的,只有人才能认识真理。但是,真理并非如同一层一捅就破的窗户纸,立即就能看到,而是深深埋藏在千变万化的客观事物的背后,让人琢磨不透。客观事物都是些偶然的、变化不定的、不断地产生又不断地消失的事物。为了研究、掌握各式各样的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于是就产生
  • 68
    地球上仅仅人类是生命吗?不是,人类只是生命中的一小部分。生命具有什么特征?生命具有自主性,生命具有认知性,生命具有索取性,生命具有延续性。哲学研究的是什么?哲学所研究的生命的认知性。是在说每一个生命都具有思维能力,都需要展示聪明和智慧。哲学所研究的内容是思维规律,这里说的不仅仅是人类的思维规律,而是所有生物体都具有的思维规律。
  • 51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解決心灵与感觉的问题,哲学存在目的和意义就是揭示生命的运行规律。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是通过心灵与感觉来体现生命的特征,生命的存在形式是心灵与感觉,如果心灵与感觉是不能定义,不能通过逻辑去解决心灵与感觉规律性问题,就会产生哲学存在无意义.哲学已死的现象。自古以来在西方社会讨论哲学的问题都是试图从认识外部和改变外部世界的形式耒概括人性,但是人为什么要去认识和改変外部世界呢,改变外部世界的目的是什
  • 5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这样的话,“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尤其是在这个人们背道离德、环境污染、重财利而轻人文(参见道德经第12章“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何谓经文里的“目”和“腹”,详解请参见以前的主题论述“道德经里的‘目’与儒家文化里的‘色’和原义道德经十大思想之五——守‘腹’思想”)的时代,诚然让我们益发觉得他所说的是如此的正确,也是对当今的我们
  • 1
    十、道德经中的“俭”之思想(守“俭”思想): 道德经里的“俭”是圣人三宝之一,可见“俭”在道德经里的重要性。这个“俭”来自道德经第67章,部分经文为“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第67章主要是讲“圣人之泰”,“泰”就是经文里的“太
    扁扁哲人 10-27
  • 1
    七、道德经中的“愚”之思想(守“愚”思想): 开文提示:读道德经需要注意这种现象“文字变迁,字义歧义,文字所承载的思想也会发生歧义,即文字变迁,思想歧义”。文字的本义就如同是黄河的源头,之后所演变的歧义(即我们所说的引申义)就如同源头之后的水了,因为会有其它的支流汇入。所以我们往往在已经发生歧义的文字上看到更多的是如同支流里的水,而很少看到源头来的水,甚至是完全看不到了。这次所论述的“愚”字就是一
    扁扁哲人 11-10
  • 4
    二、道德经中的“虚”(盅)之思想(守“虚”(盅)思想): 首先提示:“虚”和“静”的关系,“虚”是内质,而“静”是外在。我们需要知道,道德经里不应该有表现外在的东西,如静,朴,好径,真(本真,纯真的真)等,只有表现本质的东西。所以道德经里只有“守虚”的思想,而不会有诸如“守静”,“守真”,“守诚”等之类的思想概念。毕竟道德经是一本哲学书,既然是哲学书,那么哲学的研究是属于宏观(形而上)层面的。当然
  • 26
    “有与无是同一的”,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第一编“有论”中的一个重要论点。这个结论在常识看来似乎是自相矛盾、不可思议!黑格尔是这样论述的:“有、纯有,——没有任何更进一步的规定。有在无规定的直接性中,只是与它自身相同,而且也不是与他物不同,对内对外都没有差异。有假如由于任何规定或内容而使它在自身有了区别,或者由于任何规定或内容而被建立为与一个他物有了区别,那么,有就不再保持纯粹了。有是纯粹的无规定
  • 23
    真理是什么,真理就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也有绝对性与相对性,比如;肚子饿了要吃饭。这是绝对真理。吃太饱了,就不是真理了。真理是在实践中得出来的,比如:这河水有多深,你必须跳进河里,亲身探究一下,才知道有多深。如果得出的深度是三米,这河水深度三米就是真理。是亲身实践得出来的真知。一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都是通过实践认识的,也就是说都是通过实践得到的结论。这样看来,实践是手段,认识是结果。实践
    1219596659 3-15
  • 157
    宇宙之外,就是宇外,宇是指空间。所以就是空间之外。而空间是指除去存在后,什么都没有的空间范围。什么都没有就是无。因此,宇宙外是无。而无什么能跨越呢?就是上古人(即神),也不能跨越呀!何况我们是质变前的人,还妄想靠着科学,跨越宇宙,统一宇宙。这不就是谬误魔鬼的宇宙观吗!
  • 28
    序 言 本文力图用一种简单的论述方式,阐述文明的本质,和身处文明中的人可以采用的合适选择。 其中,主要的立论基础是,社会化是人类的一种本能需求;主要的立论立场是,生存和繁衍是唯一正确的判据。 主要的论断在于两点:第一,实现人类社会化的人文科学,只是一个科学假设,其实践过程,只是一个科学实验;第二,人类的进化阶段是,以同类为主要竞争对手,以社会化方式为主要竞争手段。 而人类的社会化存在着年龄的窗口期。不管人
  • 37
    一根本。二现象。三要素。四被统。五循环。六循环被统。 一根本是指:存在的来源和归宿。二对立指:存在一体必有两面的现象。三要素是指:二面现象必具的三点本质。四被统指:矛盾对立两面现象,不是矛被盾统一即盾矛,便是盾被矛统一即矛盾。五循环指:从一到二的来,必是从二到一的回即1221逻辑一性律或客观规律。六逻辑被统指,主观逻辑被客观逻辑统一,也就是人类的逻辑规律被自然的逻辑规律而统一。这就是易圣等古经的原理。不识真理
  • 94
    思维与存在那是第一性的问题是任何哲学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区分唯物与唯心最直接最终的对立的标
    1219596659 1-22
  • 22
    量子力学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 青冬 ——同施一公先生商榷 中科院院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
  • 145
    很多人一听说哲学,就会感到一种茫然,或者是一种不知所措。但是,目前又有很多人对哲学增加了好奇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沉思者

目录: 其他科学相关